缩略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刘容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务局 重庆市 401220

摘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不仅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防范廉政风险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1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能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从而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保障单位健康稳定运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增强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此外,透明、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增强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度,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2.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从内部控制视角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任务。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文化建设,倡导诚信、稳健的经营理念,培养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在风险评估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活动,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导,防止出现违规行为。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同时,加强内外部审计和信息披露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最后,内部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

2.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从内部控制视角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将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纳入系统管理,实现预算数据的实时共享,内部控制应覆盖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全体人员,不留死角。。行政事业单位运用信息系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跨部门、跨岗位的预算编制团队,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各岗位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考虑。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引入科学的预算编制模型,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模型,如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行政事业单位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规划未来的经营活动和资金需求,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3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

行政事业单位 在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策略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的日常管理和监控工作,确保预算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这样,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纠正,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考核机制,通过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监控策略。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独立、客观的审计和评价,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还能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2.4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上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时,应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同时,评价原则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表现。行政事业单位应对现有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包括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价方法过于简单、评价过程缺乏透明度等。行政事业单位针对这些问题,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在优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时,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保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既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如内部流程效率等;二是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如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等,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加强评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持续改进和动态调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也应随之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持续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以及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梦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4(8):54-56.

[2]高芬,王时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4(3):50-51.

[3]司忠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4(13):54-56.

[4]陈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J]. 投资与创业,2024,35(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