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与食品药品质量检验实践研究
万琼
衡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引言
食品安全是我国重大的民生问题,是人们对食品消费的基本要求。在食品安全关注度提升与食品药品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是判断乳制品品质的关键指标,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更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防线。当前,部分检验工作存在检测方法滞后、流程不规范、结果溯源难等问题,导致检验准确性不足、监管效率受限,难以满足市场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高要求。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亟需明确乳制品蛋白质检测的技术方向、食药质量检验的实施路径及实践保障策略,对推动检验工作标准化、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的技术实践方向
1.1 乳制品蛋白质含量常用检测方法的优化方向
乳制品蛋白质含量常用检测方法的优化方向,需聚焦传统方法的缺陷与新技术的融合。针对凯氏定氮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的问题,优化样品前处理流程,如采用快速消解技术缩短消解时间,同时简化蒸馏与滴定步骤,提升检测效率;对于近红外光谱法,优化光谱预处理算法与建模方法,减少样品基质(如脂肪、乳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扩大方法适用范围。
1.2 提升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精度的技术方向
提升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精度的技术方向,需从样品处理、仪器操作与数据处理多环节发力。样品处理环节,采用均匀化处理技术(如高速匀浆)确保样品成分均匀,避免因样品不均导致的检测偏差;仪器操作环节,严格规范仪器使用流程,如凯氏定氮仪需定期检查蒸馏装置密封性,近红外光谱仪需按要求进行波长校准,减少仪器误差;数据处理环节,引入统计学方法处理检测数据,同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每一组数据都符合精度要求,通过多环节把控,让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提升检测精度。
1.3 排除乳制品蛋白质检测中干扰因素的实践方向
排除乳制品蛋白质检测中干扰因素的实践方向,需针对性解决不同干扰源的影响。针对乳制品中脂肪、乳糖等基质成分的干扰,采用沉淀法(如加入硫酸锌沉淀蛋白质,分离基质成分)或萃取法去除干扰物质,避免其与检测试剂反应影响结果;对于检测过程中试剂纯度不足的干扰,选用高纯度试剂,同时做空白实验验证试剂纯度,确保试剂无杂质干扰;针对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干扰,将检测环境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如室温保持稳定、湿度控制在合理区间),避免环境波动影响试剂反应或仪器性能,通过精准排除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的实践实施路径
2.1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全流程的规范化实施路径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全流程的规范化实施路径,需覆盖 “样品接收 - 检验操作 - 结果报告” 全环节。样品接收环节,制定样品登记、储存与标识规范,确保样品信息完整、储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样品混淆或变质;检验操作环节,编写详细的操作手册,明确每一步操作步骤(如试剂添加顺序、反应时间控制),要求检验人员严格按手册操作,避免操作随意性;结果报告环节,规范报告格式与内容,需包含检验项目、方法、结果、结论等关键信息,同时要求报告经审核后签发,确保报告准确、规范,通过全流程规范,减少人为误差,提升检验工作的专业性。
2.2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标准的统一化推进路径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标准的统一化推进路径,需整合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消除标准差异。梳理现有检验标准,对同一检验项目的不同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点(如指标限值、检测方法),组织专家论证确定统一标准;针对新兴食品药品品类,及时制定新的检验标准,填补标准空白;同时,加强标准的宣贯培训,通过线上课程、线下讲座等方式,让检验人员熟悉统一标准的内容与要求,确保标准落地执行;定期更新标准,结合技术发展与监管需求调整标准内容,保持标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实现检验标准的统一与规范。
2.3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可溯源管理路径
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可溯源管理路径,需建立 “全程记录 - 信息存储- 追溯查询” 机制。检验过程中,实时记录样品信息、检验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批次、操作步骤、检测数据等关键信息,确保每一项结果都能对应完整的过程记录;信息存储环节,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如检验信息管理平台)存储记录,确保信息安全、不丢失,且便于查询;追溯查询环节,赋予每一份检验报告唯一追溯编号,通过编号可查询完整的检验过程信息,若出现结果争议,能快速追溯问题环节,通过可溯源管理,提升检验结果的公信力与可追溯性。
3 乳制品蛋白质检测与食药质量检验的实践保障策略
3.1 检验人员专业能力与操作水平的培养策略
检验人员专业能力与操作水平的培养策略,需从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两方面开展。理论培训方面,开设食品药品检验相关课程(如蛋白质检测原理、质量检验法规),邀请行业专家讲解前沿技术与标准要求,提升人员理论素养;实操训练方面,搭建模拟检验实验室,设置常见检验场景(如乳制品蛋白质检测、药品成分分析),让人员反复练习操作,熟悉仪器使用与流程规范。
3.2 检验设备日常维护与精准校准的管理策略检验设备日常维护与精准校准的管理策略,需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日常维护方面,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如每日清洁、每周检查、定期保养),明确维护内容与责任人,如每日使用后清洁仪器表面与管路,每周检查仪器运行状态,定期更换易损部件,避免设备故障;精准校准方面,按规定周期(如每季度、每半年)对设备进行校准,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开展校准工作,校准不合格的设备需维修或停用,同时记录校准结果,确保设备精度符合检验要求。
3.3 检验工作全环节监督与质量管控的强化策略
检验工作全环节监督与质量管控的强化策略,需构建 “内部监督 + 外部监管” 双重机制。内部监督方面,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定期抽查检验流程、记录与报告,检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引入内部质量控制样品,定期进行盲样考核,验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外部监管方面,接受监管部门的定期检查与飞行检查,配合开展能力验证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检验标准与流程,提升检验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双重监督与管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检验工作质量。
4 结论
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检测与食品药品质量检验实践,需先明确检测方法优化、精度提升、干扰排除的技术方向,再通过检验流程规范、标准统一、结果溯源确定实施路径,最后依托人员能力培养、设备管理、全环节监督提供保障。推广该体系,能有效提升检验准确性与规范性,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管控,对保障公众健康、维护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检验工作的标准化推进提供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柳训才 . 蛋白质检测技术在食品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J]. 现代食品 ,2023,29(21):30-34.
[2] 沈丹 , 李欢欢 . 乳及乳制品中蛋白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湖北农机化 ,2021,(01):74-75.
[3] 张菲菲 , 岳利娟 . 乳及乳制品蛋白质掺假检测研究进展 [J]. 湖北农机化 ,2021,(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