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思考
丁玲
安化县思源实验学校 湖南益阳 413500
引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知识传授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大使命。随着应试教育影响,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人文、重技巧轻精神现象,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虽有提高,但人文素养却相对匮乏。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核心价值追求,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思想境界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一、课程融入人文内涵,教材挖掘文化底蕴
课程作为教学基本框架,其设计理念与内容安排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初中语文课程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价值导向,将人文内涵有机融入课程体系。语文课程目标设定应超越单纯语言技能培养,将人文素养培育纳入核心目标,强调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审美能力与思辨精神。课程内容选择应注重人文价值引领,既涵盖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又包含富含人文思想现代文章形成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多元文化视野。课程进度安排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情感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智成熟度,渐进式引入深度人文主题,由浅入深培养人文意识。跨学科课程整合应成为重要途径,将语文与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多维度人文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课程层面系统规划,为人文精神渗透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主要载体,其文化底蕴挖掘对人文精神渗透起着关键作用,现有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人文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隐含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不应停留于字词句解析与写作技巧讲解,而应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表达情感、理解作者精神世界、体会作品人文内涵,应通过还原历史背景、分析思想内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涵养民族情怀。构建立体化人文教材体系,使学生在多元文本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文熏陶,培养人文精神。
二、课堂激发人文情怀,活动培养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作为人文精神渗透主阵地,需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空间,创设激发情感共鸣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涵触摸作者思想脉搏,初中语文课堂应摒弃机械灌输模式采用启发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情境创设是激发人文情怀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与文本相契合环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环节,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句段精妙之处,欣赏语言艺术美感。关注每位学生情感表达与思想火花,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多元观点,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尊重氛围中逐步形成独立人格与人文精神。
以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教学为例,课堂设计可打破传统文本解读模式,构建感知—体验—内化三层次教学路径,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应当播放春天自然声音,展示春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美感直观体验。进入文本阅读时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全文,品味语言美感,感受字里行间流淌情感,接着组织“文本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文中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写,展现春天缤纷景象。开展“春天畅想曲”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心中春天,可采用诗歌创作、散文写作、绘画展示等多种形式,课堂延伸活动可组织春天采风实践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用心灵感受春天脉动,用相机或画笔记录春天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审美情趣涵养人文精神。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评价彰显人文关怀,反馈促进精神成长
语文教学评价应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局限,构建关注人文素养全面发展评价机制,让评价过程本身成为人文精神渗透重要环节,多元评价内容应涵盖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情感体验深度、思想认知水平等方面。评价方式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特征,采用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人文素养成长轨迹。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应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形式,形成多维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体现人文关怀既关注共性要求更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起点学生提供适切发展空间,避免唯分数论做法。评价语言应温暖中肯,用欣赏性、建设性语言表达,传递对学生成长关注与期望而非简单褒贬判断,这种彰显人文关怀评价机制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内在精神成长,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实现由外部评价向内在修养转化。
以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应当设计“多维互”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采用“魅力语段鉴赏卡”记录学生对文本精彩语段欣赏与感悟深度,通过“文眼探寻单”考查学生捕捉文章关键词句能力,评价学生能否运用“情感共鸣表”记录学生对老舍先生笔下冬景情感共鸣程度。成果展示环节组织“济南风物赏析会”,学生分享自创济南冬天主题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评价标准不仅关注表达技巧,更注重作品人文气息与个人情感表达,同学间互评互鉴,品味彼此创作独特魅力。通过“成长足迹册”记录学生从《济南的冬天》学习到个人创作全过程,关注其审美能力、情感体验、文化认同感发展变化,这些评价活动均采用描述性语言反馈而非简单等级或分数评定,每次反馈都指明进步之处与提升方向,帮助学生在温暖鼓励中不断成长,真正实现评价过程人文关怀与精神培育有机统一。
结论: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课程融入人文内涵和教材挖掘文化底蕴为人文精神渗透提供内容支撑,通过评价彰显人文关怀和活动培养审美情趣反馈促进精神成长,为人文精神渗透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完整人文教育体系。创新渗透方法,健全渗透机制,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青少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梁少娴 .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探微 [J]. 互动软件 ,2023(6):2913-2914.DOI:10.12277/j.issn.1672-7924.2020.06.1457.
[2] 朱红霞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J]. 七彩语文 ,2023(28):83-85.
[3] 黄建华 . 语文素养立意 人文精神化人——2023 年恩施州初中语文中考命题说明 [J]. 最小说 , 202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