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作者

仇保强

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 222000

引言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正朝着大型化、智能化、高参数化方向发展,其安全特性面临更复杂的挑战。现代设备在材料耐腐蚀性、结构可靠性及智能监控等方面显著提升,但高温高压、介质毒性等工况仍易引发泄漏、爆炸等事故。

1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意义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化工行业向大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设备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高温、高压、强腐蚀性介质等因素对机械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被动式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生产需求,亟需建立基于智能监测的主动防御体系。

通过引入传感器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可实现对设备振动、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故障预测模型,有效识别早期异常征兆。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复合涂层与新型耐蚀合金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关键部件的抗疲劳性能,而基于断裂力学的结构优化设计进一步降低了应力集中风险。故障诊断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检测精度提升,更在于诊断流程的标准化与知识库的共享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历史案例与专家经验,形成可复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领域研究不仅有助于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更能从本质上预防重大安全事故,推动化工行业向本质安全与高效运维方向发展,为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2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特性

2.1 高可靠性材料与耐腐蚀性能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高度依赖于高可靠性材料与耐腐蚀性能的提升。

现代化工生产环境普遍存在高温、高压及强腐蚀性介质,传统金属材料易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晶间腐蚀或均匀腐蚀,导致设备寿命缩短甚至突发性失效。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型工程材料如钛合金、镍基合金及特种不锈钢得到广泛应用,其优异的机械强度和耐蚀性显著提高了关键部件的服役周期。非金属材料如聚四氟乙烯(PTFE)、玻璃钢及陶瓷涂层在密封、衬里等领域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介质渗透与化学侵蚀风险。

2.2 智能化监控与预测性维护

现代化工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监控与预测性维护已成为保障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方向。

通过在关键部位部署振动传感器、温度探测器和声发射装置等智能监测设备,能够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的多维数据。结合工业物联网架构,这些数据被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集成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设备健康评估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系统可识别早期异常特征,例如通过频谱分析检测轴承磨损趋势,或通过热成像技术发现管道局部过热现象。预测性维护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设备退化模型,依托历史运行数据和实时监测参数,运用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算法实现故障预警。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仿真能力,通过虚拟模型与实际设备的双向映射,实现运行状态的动态评估与维护方案的优化决策。

2.3 结构安全优化与冗余设计

化工机械设备的结构安全优化与冗余设计是确保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

现代工程实践中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关键部件进行应力场模拟,优化结构布局以降低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通过拓扑优化技术可显著提升承压部件的载荷分布合理性,同时保持材料使用效率。在安全防护方面,引入多级冗余系统设计理念,如并联式安全阀组、双机械密封装置等,确保单一元件失效时系统仍能维持基本功能。关键管系采用环向增强结构设计,结合断裂力学分析确定最优壁厚参数,有效预防突发性破裂事故。基于可靠性工程理论的结构完整性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疲劳损伤累积、蠕变效应等因素,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实现结构性能的虚拟验证,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不断修正仿真模型,提升设计方案的准确性与适应性。这种系统化的结构安全策略大幅提升了化工设备在复杂工况下的运行可靠性。

3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提升策略

3.1 智能感知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提升依赖于智能感知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深入发展。

现代监测系统通过部署高精度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声发射探头等多种传感装置,构建分布式数据采集网络,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全方位感知。采用小波变换和卡尔曼滤波等先进信号处理算法,有效消除工业环境中的噪声干扰,提升原始数据的信噪比。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依托深度学习框架,通过特征级融合与决策级融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设备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光纤光栅的温度应变同步监测技术可实时捕捉设备局部异常,而声发射信号与振动频谱的关联分析则能准确识别早期机械故障。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结合机理模型,形成互补验证机制,显著提升诊断结果的可靠性。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诊断模型优化

当前化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领域呈现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应用的发展态势。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通过多层特征提取实现故障信号的自动表征,避免传统方法中人工特征选择的局限性。循环神经网络在处理设备运行的时间序列数据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其记忆单元能够有效捕捉故障特征的时变规律。生成对抗网络通过数据增强策略缓解工业场景中小样本问题的制约,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注意力机制的引入使诊断模型能够聚焦关键故障特征区域,显著提高分类准确率。模型轻量化技术通过知识蒸馏和参数剪枝等方法,在保证诊断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资源消耗。迁移学习策略将预训练模型参数迁移至特定设备诊断任务,有效解决目标领域标注数据不足的难题。深度置信网络通过无监督预训练优化初始参数,提升模型在噪声干扰条件下的鲁棒性。

3.3 数字孪生驱动的预测性维护体系

数字孪生技术在化工机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

通过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空间的实时数据交互与同步映射。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精确模拟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应力分布、温度场及流体动力学特性等关键参数。历史运行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的融合分析,为设备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增强了退化趋势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对比实际运行数据与数字孪生模拟结果的偏差,实现早期故障的及时预警。虚拟调试技术的应用允许在数字空间验证维护方案的可行性,降低实际操作风险。数据同化方法不断优化数字模型参数,确保预测结果与实际工况保持高度一致。

结束语

化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特性优化与故障诊断技术革新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体系。加强设备可靠性设计标准与智能诊断模型的产学研协同,方能有效降低事故风险,推动化工行业向绿色、高效、智能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钱红东 . 新时期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60(07):176-178.

[2] 赵东霞 . 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探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3,43(08):30-32.

[3]类淑菊,赵宁,张鹏.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探讨[J].石化技术 ,2023,30(04):110-112.

[4] 缪舒扬 . 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探讨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12(09):248-249.

[5] 蔡军 , 史朝晖 . 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其故障诊断处理探讨 [J].当代化工研究 ,2021,(1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