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法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探索
郑钰双
浙江师范大学 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古代诗文选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沙,凝练了中华几千年的思想与智慧,其中的精神和内蕴对我们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职生,其中的思想精髓对处于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塑型期的中职生而言,影响是深远的,能起到潜移默化地润泽作用。
鉴于大多数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的薄弱,古诗文的作品时代又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学生难以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极难引起思想共鸣,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知人论世法,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背景,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深入走进古诗文的思想世界。
一、溯源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最初的“知人论世”侧重于交友之道,但在冯从吾等后人对“知人论世”的核心意义的不断解读完善,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即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解读作品。因此,在解读古诗文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核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需要“知人”即了解作者,贴切作者,“论世”即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
二、探究知人论世法与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契合点
首先从中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来看,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同时中职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专注力不够集中。由于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文化课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在学习需求上,他们渴望获取实用、有趣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以提升自身技能和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知人论世法通过提供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丰富信息,将抽象的古诗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境,充分地抓住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好地契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古诗文学习。
其次古诗文教学不仅在古诗文语言、音韵、手法、情感意境方面的赏读体悟的输入,更在于古诗文核心文化的感悟输出,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传承精神内涵。知人论世法为达成以上古诗文的核心任务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学生能更精准把握古诗文主旨与情感,例如曹操的生平经历,我们更能感受到他在《短歌行》中的壮志报国、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更能从他个人身上感受整个三国时代家国文化的涌动,以此联系当今的家国情怀,实现古今意脉相承,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传承热情。
三、知人论世法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展现知人论世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单纯地讲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信息,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和记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让知人论世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李白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豪放不羁的性格。结合他的生平经历,思考他在诗中描绘的天姥山奇幻之景,是否蕴含着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带着问题深度阅读文本,探索缘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2.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与作者和作品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出“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但他却在词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豁达的情怀。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讨论他是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相结合的?”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化“模糊认知”为“精准感知”,提升知人论世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中职学生对古诗文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往往存在模糊认知,他们可能只是大致了解一些朝代和历史事件,但对于具体的时代特征、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缺乏深入的了解。这种模糊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化“模糊认知”为“精准感知”,提升知人论世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1.运用 AI 科技对话古人,时代背景具象化。
先进的 AI 科技可以帮助今人穿越时空,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 AI 技术让古人说话,通过自述的口吻表述自身的处境与困惑,引发学生的好奇,通过 AI 对话古人,抛出疑问,探讨解答疑问,使得学生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时的处境更能感同身受,以此更好地解读古诗文。
2、采用对比分析不同作品,把握作者风格
古诗文的创作内容大多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事物写照,即使是同一事物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的创作目的受时代背景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应把古文的学习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通过比较时境,进一步理解古人的用意,以时境联古今,对话古人,倾听心声,悟道悟行。
如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联系了她的另一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结合时境比较,感受作品风格的迥异,揣摩女词人的心声。

四、结语
知人论世法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优化运用,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新路径,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核心思想从“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对作者的情感路径从“模糊认知”为“精准感知”,提升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内在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