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情境创设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彩云

唐山市丰南区经安中学063313

一、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各门课程需用不少于 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将“跨学科”从理念层面推向实践层面。然而,当前初中教学实践中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脱节,多数情境仅作为课堂导入工具,未能服务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二是跨学科教学缺乏系统性,多以零散活动为主,未形成“目标-内容-活动-评价”一体化设计体系。

本研究以7-9 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依托人教版初中教材,通过为期两年的行动研究,开发系列教学方案与案例,旨在解决实践痛点,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范式。

二、基于情境创设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构建与真实生活紧密关联的问题场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探究知识。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为纽带,整合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与方法,实现“知识融合-能力迁移-素养落地”。二者融合需遵循“情境为载体、主题为核心、素养为导向”原则,避免学科知识简单叠加。

(二)理论支撑

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情境创设提供理论基础;

2. 核心素养框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

3. STEAM 教育理念:借鉴其“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思路,强化实践性与创新性。

(三)设计原则

1. 真实性原则:情境源于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增强学生代入感与责任感;

2. 系统性原则:形成“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完整设计链条,确保跨学科学习深度与广度

3. 层次性原则: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递进式任务,贴合初中阶段思维发展特点;

4. 教材适配原则:紧密结合人教版初中教材知识点,确保跨学科教学不脱离课程标准三、基于人教版初中教材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案例(一)“古诗中的历史地理密码”(语文+历史+地理)

1. 情境创设:展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句,结合教材插图提出问题“诗句中的‘青山’‘绿水’对应古代哪一区域?当时的交通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诗人行程?”

2. 学科融合要点

语文:分析诗句意象与情感表达,结合人教版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单元要求,探究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历史:查阅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相关内容,了解诗句创作时代的社会背景与交通状况;

地理:运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知识,分析诗中区域的地形特征对水路交通的影响,绘制简易地理方位图。

3. 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1 课时):情境导入与分组,学生分为“文学赏析组”“历史考据组”“地理分析组”;

第二阶段(2 课时):跨学科探究,如历史组结合教材梳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第三阶段(1 课时):成果整合,各组协作完成“古诗中的历史地理”研究报告,解读诗句背后的多元信息;

第四阶段(1 课时):展示交流,举办班级分享会,学生以情景剧形式演绎诗人行舟历程。

4.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表示“能从多学科角度理解古诗内涵”,87%的学生能主动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有效提升了文化理解与知识整合能力。

(二)“家庭电路安全隐患排查与改造”(物理+数学+道德与法治)

1. 情境创设:播放家庭电路短路引发事故的新闻视频,结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生活用电”单元内容,提出任务“以‘家庭电路安全员’身份,排查家庭电路安全隐患并设计改造方案”。

2. 学科融合要点

物理:依据人教版物理“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知识点,识别电路连接错误、用电器功率过载等问题;

数学:运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统计家庭各用电器功率,计算总电流,判断电路是否过载;

道德与法治:结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维护秩序靠规则”内容,分析用电安全规则的重要性,撰写家庭用电安全倡议书。

3. 实践过程

调研阶段(1 课时):学生分组记录家庭电路布局、用电器参数,拍摄潜在隐患照片;

分析阶段(2 课时):物理组判断电路隐患类型,数学组计算数据并绘制功率统计图设计阶段(1 课时):制定改造方案,如“更换过载电线、安装漏电保护器”;

宣传阶段(1 课时):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制作安全倡议书并向社区居民宣传。

4. 教学效果:学生提交的32 份方案中,28 份准确识别了电路隐患。测试显示,学生对物理“家庭电路”知识点的掌握率从实验前的65%提升至 91% ,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实践”(生物+地理+化学)

1. 情境创设:结合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展示本地农田生态退化案例,提出任务“设计一套‘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农田肥力下降、污染问题”。

2. 学科融合要点

生物:依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设计“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环节;

地理:运用人教版地理“农业与区域发展”内容,分析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对农业模式的影响;

化学:结合人教版化学“化学与生活”单元,检测土壤酸碱度,选择适配的肥料类型。

3. 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2 课时):实地调研,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本地农业现状;

第二阶段(2 课时):跨学科设计,生物组规划生态循环流程,化学组检测土壤pH 值;

第三阶段(1 课时):制作模型,用废旧材料搭建生态农业模式沙盘;

第四阶段(1 课时):成果汇报,向农业专家展示方案并获取改进建议。

4. 教学效果: 85% 的学生能完整阐述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原理,76%的学生设计的方案符合本地实际条件,有效提升了科学探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深度联结。

四、问题反思与改进策略

(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融合深度不足:部分案例中,学科知识仍处于“并列式”整合状态,如“生态农业”案例中,化学仅用于土壤检测,未与生物的物质循环知识深度联动;

2. 评价体系不完善:过程性评价缺乏量化标准,对“跨学科能力”的评估以定性描述为主;

3. 教师协作难度大:跨学科教学需教师共同备课,但受限于教学进度、学科差异,部分教师参与度不高。

(二)改进策略

1. 强化学科融合关联性:在主题设计阶段明确各学科“核心贡献点”,如“生态农业”案例中,可增加“化学肥料与生物有机肥的对比实验”,深化学科融合;

2.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制定《跨学科学习能力评价量表》,从“知识整合、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等维度设置量化指标;

3. 建立教师协作机制:成立跨学科备课组,固定每周备课时间,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验证了基于情境创设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初中阶段的有效性。依托人教版初中教材开发的案例表明,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主题为纽带的跨学科设计,能有效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知识整合与实践创新素养。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扩大实验范围,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组合的教学模式;二是加强长效跟踪,研究跨学科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长期影响;三是开发数字化资源平台,整合人教版教材跨学科主题资源,为教师提供更便捷的教学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安桂清.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价值与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21(05):45-53.

[5]苑璞,樊香麟.中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8):34-37.

本文系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基于情境创设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X20230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