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向泽国
湖南省祁东县育贤中学 421600
一、引言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核心素材。当前,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而古诗文教学仍存在重应试、轻素养,重讲解、轻体验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要引导学生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并 " 增强文化自信 "。在此背景下,探索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不仅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文化多元化冲击、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通过创新教学策略,让古诗文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转化为素养,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需突破传统讲授模式,构建从感知到探究、从体验到创新的完整教学链条。以下从四个相互衔接的环节,阐述具体实施路径。
(一)创设多维情境,搭建文化感知桥梁
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构建视觉、听觉、情感交织的多维情境,可有效消除时空隔阂,让学生直观触摸文化肌理。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会稽山地理风貌、东晋士族生活习俗等资料,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叠加呈现三重情境:用高清影像还原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的自然环境,搭配古琴曲《流水》营造雅致氛围,再展示曲水流觞的实物模型与古代文人雅集画像。在情境铺垫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想象:若自己手持羽觞顺流而下,会吟出怎样的诗句?在与同学的即兴对答中,自然领会王羲之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的生命感悟。这种情境设计并非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通过 " 资料搜集 — 感官沉浸 — 角色代入 " 的递进式设计,让学生从地理环境、社会风尚、精神追求三个层面,立体感知东晋文人的文化特质。同样,在《赤壁赋》教学中,可播放赤壁古战场的航拍视频,叠加苏轼夜游赤壁的动画模拟,配合教师对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的声情并茂的解读,让学生在光影与声效的交织中,初步建立对文本意境的感性认知。
(二)开展项目学习,深化文化内涵探究
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系统性探究,从而触及文化内核。针对《离骚》的教学,可设计 " 解码屈原的精神符号 " 主题项目,将学习任务分解为三个层级:基础层要求梳理文本中 " 香草"" 美人 "" 初服"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楚辞》研究资料分析其文化渊源;进阶层需对比屈原与同时代诸子的政治理想,探究战国时期士人的精神困境;创新层则鼓励学生以现代视角重构屈原形象,如创作 " 假如屈原生活在当代 " 的短篇故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分组完成资料卡制作、思维导图绘制、成果汇报 PPT制作等任务,教师提供《屈原列传》《楚辞章句》等拓展阅读材料,并指导学生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开展探究。在中期汇报时,某小组通过对比 "纫秋兰以为佩" 与《诗经》中 "采采芣苢" 的植物意象,发现楚辞 " 寄情于物 " 的抒情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一小组则从"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表述中,提炼出中国文人 " 以道自任" 的精神基因。这种深度学习超越了对文本字词句的表层理解,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屈原精神与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在关联。
(三)设计多元活动,强化文化体验深度
多元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行为体验的平台,使古诗文文化从文本走向生活。在《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可细化为剧本改编、服装制作、舞台设计、角色演绎等环节。学生在改编剧本时,需反复推敲 "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等关键台词的情感张力,在设计焦母与刘兰芝的对话时,深入思考封建家长制的表现形式;服装制作环节则引导学生研究汉代服饰特点,用彩纸、布料制作符合人物身份的襦裙、头巾等道具;表演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再现 " 举身赴清池 "" 自挂东南枝 " 的悲剧场景,让学生在情感代入中体会人物的反抗精神。
(四)融合现代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为古诗文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在《赤壁赋》教学中,可利用 VR 技术构建三维虚拟场景: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能 " 置身" 于秋夜的赤壁江面,通过手柄操作 " 登上" 小船,随着视角移动观赏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实景模拟,点击江面可触发苏轼与客的对话音频,触碰月亮则会显示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的文本批注。课后,学生通过班级在线学习平台访问数字资源库,其中包含《赤壁赋》书法作品高清扫描件、历代名家题咏赤壁的诗词合集、苏轼生平时间轴等资料。针对背诵难点,开发 AI 背诵辅助系统,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纠正学生的朗读节奏,智能生成个性化背诵任务单。
三、结语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从探究到创造的渐进过程。通过情境创设奠定文化认知基础,项目学习深化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活动促进文化体验内化,技术融合实现文化表达创新,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古诗文的知识要点,更能体悟其中的文化精神,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滋养。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策略组合,让古诗文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梓轩 .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文化传承策略探究 [J]. 教育探索,2024(3):35-40.
[2] 林悦 .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15):22-26.
[3] 苏婉清 . 现代技术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24(20):55-58.
[4] 赵景深. 古典诗词意象的现代转化路径研究 [J]. 语文教育学报,2023(6):47-52.
[5] 钱明宇. 中学古诗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