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革新
周珊 凡红忠
1.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430000 2.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430000
引言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五育”融合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音乐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五育”融合引领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途径,以期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达成有效融合。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 学科壁垒导致跨学科融合不足
当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学科壁垒现象,音乐课程大多独自开展,缺少同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此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一般聚集在音乐知识,技能及观赏能力的提升上,很少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学科实施有机结合,依循传统教学模式,音乐教师往往侧重于课堂内音乐内容的讲授,漠视了跨学科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极易致使学生陷入单一的学科框架之中,难以从全局视角认清音乐与其他学科本质的关联,特别是在五育融合理念之下,单一的学科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
(二) 教学目标模糊阻碍全面发展实现
当下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比较模糊,缺少明晰的指向性与系统性,因此,教师在执行教学时,常常侧重于若干具体技能或知识点的讲授,却轻视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过度聚焦于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技巧或鉴赏能力,缺乏对学生情感、思想、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塑造。这样片面的目标导向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音乐能力虽有提升,但在情感体验、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并未实现同步发展。
(三) 教学方法单一,创新与实践不足
当下,小学音乐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超过一半的音乐课堂依靠传统讲解式教学,教师口头讲授知识,学生以听课、记笔记为主要任务,缺少充足的操作机会和参与感。这种方式虽能传授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但在塑造学生创造力、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体验上远远不够。随着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音乐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情感表达和思维塑造。然而,当下的教学方法多数仍处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效地显现出来。 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学习体验,导致他们的音乐素养缺乏深度和广度。
二、五育融合导向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路
(一)整合跨学科内容,创新活动载体
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经由跨学科关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五育并举的格局下,音乐不会局限于自身学科范畴内,而是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些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教师应更新活动形式,规划跨学科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在竖琴教学时,教师既要传授学生音乐演奏技巧,也要结合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来组织跨学科活动。竖琴教学可与历史、艺术等学科相融合,以助力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该乐器及其文化意义。竖琴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会向学生讲述竖琴的历史发展情况,学生会知晓竖琴的起源、变迁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情况。实际教学阶段,教师要引领学生鉴赏部分经典的竖琴演奏作品,特别是那些西方经典音乐中包含竖琴的曲目,如《Canon》等,从而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体会竖琴的音色及其艺术表现力。而当学生自己展开竖琴弹奏之时,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以达成重奏效果。这期间,可以把音乐课与美术课关联起来,让学生自行设计竖琴的外观装饰,了解竖琴制造所需的工艺与材料,进而提升他们对手工艺和音乐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导向之下,小学音乐教学目标需明晰化,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覆盖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其一,教学目标不能仅仅着眼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把音乐审美、创造力、情感表达以及社会责任等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要达成这些目标,就要依照新课标来规划一系列综合目标。就拿教唱《关山月》这首歌来说,可以确立如下目标:第一,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让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迷人之处;第二,通过解读歌词,让学生领悟歌曲传达的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第三,借助歌唱活动,提升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第四,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传达勤劳奋进的精神,促使学生树立为理想拼搏的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学习歌曲时,需解释歌词背景,以使学生了解《关山月》所体现的壮美景观及其蕴含的情感。可以带着学生探讨歌曲里“关山月”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轮明月所代表的坚韧与希望。在学生演唱期间,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情感投入状况,促使他们表现出歌曲中的情感起伏,让学生借演唱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敬重之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感和实践性
音乐教育需重视学生的参与感与实践性,传统教学法往往局限于教师单向讲解,缺乏互动与操作。现代教育理念则看重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应用活动等途径,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要规划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就拿《游子吟》教学来说,引领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振,在音乐教学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执行朗诵,把朗诵和歌唱融合,助力学生把握该诗歌的母爱主题,在教学进程中,先向学生播放一些情感浓郁的朗诵视频,促使学生模仿,唤起他们的表达欲。 组织学生逐句剖析歌词,经过探讨歌词所潜藏的文化背景,助力学生更好地认识“游子”所面临的困境,体会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此期间,推动学生按照自身的方式去诠释这首歌曲,可以独唱,也可以与伙伴协作开展合唱,以此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情感抒发能力。可安排学生表演《游子吟》相关的情景剧,使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为深刻地领悟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学会了音乐技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情感教育的力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任务,还承担着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学方法,并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发展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融合、情感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音乐教学将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韫睿,全涛,黄芳. 小学音乐课堂开展自弹自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东方艺术, 2025, (01):110-112.
[2]孟卫华.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 (04): 42-45.
[3]吴岚.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实施——以“竹韵魔箱”为例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5, (04): 45-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