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未来智慧隧道场景下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一体化管理平台设计

作者

潘宏旭

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00080

一、引言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智慧隧道作为智慧交通的关键节点,其建设与运营需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局限。盾构施工是隧道建设的核心环节,涉及地质监测、设备管控、进度协调等多维度;运营维护则需实时掌握隧道结构健康、设备运行状态,两者的协同管理直接决定隧道建设质量与运营安全。

当前隧道管理多采用“施工期由施工单位负责、运营期移交运维单位”的分段模式,导致施工数据与运营数据难以共享,运营期难以追溯施工阶段的潜在风险,施工阶段也无法为运营维护预留优化空间。随着BIM、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构建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一体化管理平台成为可能。因此,研究平台设计方案,对推动智慧隧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隧道建设运营效能具有重要工程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一体化管理的内在逻辑

2.1 数据贯通:打破分段管理的数据壁垒

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前提是数据全生命周期贯通,实现“施工数据支撑运营、运营数据反哺施工”的双向赋能。从数据关联维度看,施工阶段的地质勘察数据、盾构设备运行参数、隧道结构施工数据,是运营期判断隧道结构安全、制定维护策略的基础依据,如施工期管片拼装偏差数据可帮助运营期精准定位结构薄弱区域;而运营期的隧道沉降数据、结构裂缝发展数据,又可反哺后续类似隧道的施工方案优化,如调整盾构推进参数或管片设计标准。

从数据需求维度看,施工阶段需为运营期预留数据接口与监测点位,如在隧道关键部位预埋传感器,同步采集施工期结构应力与运营期结构变形数据;运营期需整合施工期数据构建完整的隧道数字档案,避免因数据丢失导致的维护决策盲目性。数据贯通可消除分段管理的信息断层,为一体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2 功能协同:实现施工与运营的无缝衔接

一体化管理需通过功能协同,让施工阶段的管控与运营阶段的维护形成闭环。在施工准备阶段,平台需结合运营期的维护需求(如设备检修空间、隧道内管线布局)优化施工方案,如预留运营期设备检修通道、合理规划隧道内电缆与管线走向,减少运营期改造成本;在施工实施阶段,平台需实时监测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与隧道结构的影响,同步评估对运营期的潜在风险,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在运营初期,平台需基于施工数据制定针对性的运维计划,如对施工期管片拼装质量较差的区段,增加运营期结构监测频次,确保隧道安全过渡至稳定运营阶段。

功能协同可让施工与运营不再孤立,形成“施工为运营奠基、运营为施工优化”的协同格局,提升隧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

三、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

3.1 数据层:构建全维度数据采集与存储体系

数据层是平台的基础,需实现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全维度数据的采集、整合与存储。在数据采集方面,依托物联网技术部署多类型感知设备:施工期采集盾构设备运行参数、地质环境数据、隧道结构施工数据;运营期采集隧道结构健康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环境数据。

在数据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架构:分布式数据库存储实时采集的高频数据,确保数据读写效率;数据仓库整合历史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按“施工阶段-运营阶段-隧道区段”分类存储,同时建立数据关联模型,实现施工数据与运营数据的精准匹配,为后续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3.2 功能层:打造核心业务功能模块

功能层是平台的核心,需围绕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的核心需求,设计五大功能模块。盾构施工管控模块实时监控盾构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数据比对识别设备异常,自动预警并推送调整建议。隧道结构健康管理模块整合施工期结构应力数据与运营期沉降、裂缝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评估隧道结构健康等级,对潜在风险提前预警。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跟踪盾构设备从施工期使用到运营期维护的全流程数据,记录设备故障历史与维修记录,智能预测设备剩余寿命,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协同决策模块为施工与运维团队提供共享工作空间,支持多方在线沟通、方案评审,实现施工问题与运营需求的实时对接。应急管理模块整合施工期突发风险与运营期应急事件的处置流程,提供应急预案生成与资源调度功能,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四、平台优化策略

4.1 数据融合优化:提升数据质量与关联效率

数据融合需从数据标准化与关联算法两方面优化。在数据标准化方面,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与格式标准,明确施工与运营各阶段数据的采集频率、精度要求、存储格式,避免因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的融合困难;建立数据清洗机制,自动过滤异常数据,通过插值算法补充缺失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在数据关联方面,引入BIM 模型作为数据关联载体,将施工数据与运营数据挂载至BIM 模型的对应构件,实现数据与物理实体的精准映射;采用图数据库技术构建数据关联网络,直观展示施工参数、结构数据、运营状态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升数据查询与分析效率。

4.2 智能算法集成:增强平台决策支持能力

平台需集成人工智能算法,提升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在施工阶段,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盾构施工风险,提前调整施工参数;在运营阶段,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隧道结构健康数据,精准识别结构异常,提升风险预警准确性。

五、结语

未来智慧隧道场景下的盾构施工与运营维护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数据贯通打破分段管理壁垒,借助功能协同实现施工与运营无缝衔接,依托三级架构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为智慧隧道建设运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当前平台设计仍需在数据安全、算法适配性、用户体验等方面持续优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隧道施工与运营的虚拟仿真环境,实现施工过程模拟与运营风险预演。

随着智慧交通建设的推进,一体化管理平台将成为隧道工程管理的核心工具,助力实现隧道建设高质量、运营高效率、维护低成本的目标,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梦恕.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1):1-8.

[2]刘建国.基于BIM 的盾构隧道施工与运营一体化管理技术[J].施工技术,2021,50(12)

[3] 张 顶 立 . 盾 构 隧 道 结 构 健 康 监 测 与 运 营 维 护 关 键 技 术 [J].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报,2019,38(7):1321-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