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学习中学生“伪参与” 现象的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
袁文明
东台市安丰中学 224200
“伪参与” 指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表面上表现出参与课堂活动的行为,如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等,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投入思考,缺乏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参与行为流于形式。在政治思政课中,“伪参与” 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从课堂互动来看,部分学生存在 “被动式参与”。在教师提问环节,一些学生虽会举手,但回答问题时只是机械复述教材内容或课堂笔记,无法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也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疑问。例如,在学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部分学生仅能照本宣科列出教材中的要点,却无法结合本地人大代表履职的案例进行分析,可见其并未真正理解该制度的内涵与价值。还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 “沉默跟风”,不主动发表意见,仅在其他同学发言后简单附和,讨论结束后也无法清晰阐述小组讨论成果,参与过程缺乏主动性与深度。
从课堂作业与实践活动来看,“应付式参与” 较为常见。部分学生完成思政课作业时,存在抄袭、拼凑答案的情况,尤其是在撰写政治小论文、完成社会调查任务时,不认真开展调研,而是从网络上摘抄相关内容,导致作业质量低下,无法反映真实的学习成果。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如模拟政协会议、辩论赛等,一些学生仅充当 “旁观者”,不积极承担角色任务,参与热情不高,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所蕴含的政治知识与价值理念缺乏深刻感悟。
二、高中政治思政课学生 “伪参与” 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高中政治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在讲解 “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时,若教师仅围绕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展开,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电商购物、物价波动等现象进行分析,会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与自身生活无关,从而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进而出现 “伪参与” 现象。
(二)教学方法单一固化
当前,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仍采用传统的 “满堂灌” 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课时,若教师仅通过 PPT 展示知识点,进行单向讲解,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出现表面参与、实则未投入的 “伪参与” 情况。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中政治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背诵知识点、应对考试上,而不重视课堂参与过程。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试能取得好成绩,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真正理解知识无关紧要,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 “伪参与” 的行为。此外,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评价缺乏及时性与针对性,无法对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与激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伪参与” 现象的产生。 (四)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担心自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被同学嘲笑,因此不敢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实用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与参与热情,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 “伪参与” 的行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受到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干扰,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高中政治思政课学生 “伪参与” 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
教师应深入挖掘高中政治思政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例如,在讲解 “公民的政治参与” 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社区选举、居民议事会等实例,让学生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途径与方式;在学习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时,可引入当前社会关注的 “共同富裕”“反垄断” 等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内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减少 “伪参与” 现象的发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 “满堂灌” 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例如,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与思考,如在讲解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时,创设 “消费者维权” 情境,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商家、执法人员等角色,在模拟情境中理解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项目,如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研、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实践活动成果等纳入评价范围,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例如,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举手发言次数、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并结合定性评价,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在作业评价中,注重对学生作业的原创性、创新性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活动评价中,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与成长。同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避免 “伪参与” 现象。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对于自卑、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对思政课认知偏差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结语
高中政治思政课学生 “伪参与” 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 “伪参与” 现象的危害,通过识别 “伪参与” 表现、分析产生原因,采取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应对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真实参与课堂,提高高中政治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的情调[M]. 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