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邓婷
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多局限于对单篇文本的逐篇讲解与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形成系统认知。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新契机。它通过围绕特定议题选取多篇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化理解,培养思维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1 整合主题脉络,从零散到系统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选篇有着明确的主题倾向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思乡怀远、家国情怀、亲情羁绊、哲理思考等等诸多层面都包含在内,在群文阅读教学实际操作当中,教师应该围绕核心主题展开系统整合,而且可以利用关联文本加强学生认识,拿“思乡”主题来说,《涉江采芙蓉》《月夜忆舍弟》《次北固山下》这些作品就可以组成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诗歌中的女子采摘莲花寄情的行为暗含了诗人流离失所的愁苦,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借女子思念家乡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语言含蓄隽永又富于层次感,《月夜忆舍弟》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适值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动荡时期,杜甫身陷战乱之中,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人冲破时空限制,用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心境—即使明月普照天下,但在他眼里故乡的月亮却显得格外明亮,这种细节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这种情感表征不是对现实场景的客观再现,而是诗人内心状态的投射表现,通过心理意象来浓烈地体现诗人的思乡之苦,在《次北固山下》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在北固山脚下,正当新春佳节之时,由于时空原因无法和家乡建立联系,就寄希望于南飞的鸿雁,希望鸿雁能帮助自己捎带家书,表达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此法较为质朴平实,却直击心灵深处,引起许多人的共情,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仔细探索不同作家处在同样情境时情感表现的不同之处,进而塑造一套完备的文学认识体系,改良学生的文本解读及综合归纳能力。
2 善用比较研读,由表象到本质
比较研读法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促使学生探究同一主题下多篇文本的独特之处。以豪放词风的典范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二者虽皆取材于凭吊历史,但艺术风格却大相径庭,就内容而言,《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篇便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营造出宏大的叙事背景,接着又用“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细致描绘赤壁战场景象,从而为塑造周瑜形象打下基础,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着重于孙权和刘裕的历史功业,通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并且借景抒情,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乌台诗案,他在赤壁古战场之上虽壮志未酬心存感慨,但是仍以豁达心态待人处事,他通过对历史及人生展开深度思考,体现出非凡的胸襟气度;辛弃疾处于南宋偏安局面下,北方政局纷乱,他的词作蕴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理想落空的悲怆情绪“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喻,借古抒怀,深切表达了虽至暮年仍渴望为国效力、却恐无人问津的悲愤与忧思,借对两首词的比较赏析,学生可更加深刻领悟到豪放词派的特色及作品内涵,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
3 深挖文化意蕴,从感知到共情
古诗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延续中华文脉的关键媒介。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开掘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指引学生体认传统精神的独特韵味,实现情感上的共振与价值观上的契合。以“酒文化”为主题组织群文阅读,《短歌行》所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琵琶行并序》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皆可作为代表作品纳入教学框架;曹操于《短歌行》中借酒遣怀,既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怅惘,也展现出渴望匡时济世的豪迈襟怀,白居易于《琵琶行并序》当中描写“取酒还独倾”的情景,刻画了被贬谪时期内心的孤独感与哀伤情愫,诗人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苏轼于《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中,值此中秋月夜把酒赋诗,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传达出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探寻与沉思,也饱含着对胞弟苏辙的深情思念,这个时候诗人体现出超出世俗的精神境界,还有给家人送上的诚挚祝福,从这首词里面我们能体会到古人借酒抒怀的文化底蕴,体会到酒在各种场合里承载的不同情感含义,发生共鸣,从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守护意识。
4 搭建思辨平台,变接收为探究
以往教授古诗词时侧重于传授知识,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当中,则是把学生独立思考、自行研究这方面放在前面。教师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能吸引学生,促使他们进行深度讨论,通过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归园田居(其一)》以及《赤壁赋》,可以向学生们问出“上述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独特认识,请对比它们表现的形式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等题目,凭借师生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会知晓李白运用浪漫主义方法来构建起梦幻场景,并借此抒发出个人的情感与梦想。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以较为简单的语言表现出自我的觉悟过程,并流露出对自己当时所从政的官场所发生的腐败现象有所不满,又寄托着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渴望之情。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内容理解并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苏轼在《赤壁赋》里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作者从忧患情绪到超然境界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对“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的描绘,并赋予它们听觉和视觉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旷达态度,作品借景抒情,在山水之间探寻生命真谛,以平和心态面对仕途坎坷,阅读这篇诗文,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古代文人的处世哲学,联系自身经历形成独特看法,从不同角度阐释诗歌内涵,发掘文本的情感意蕴和思想深度,冲破传统解读模式,慢慢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5 结束语 总之,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切实推行,可显著拓展学生在古典诗歌学习中的获益广度与深度,通过整合主题脉络、善用比较研读、深挖文化意蕴、搭建思辨平台,学生不仅能提升古诗词阅读能力,还能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优化群文阅读教学,让古诗词在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高娉婷 . 浅议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 2023, (18): 67-69.
[2] 滕涌新 . 基于群文阅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J]. 中学语文 , 2023,(21): 11-13.
本文为黔东南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3 年度群文阅读课程建设项目课题《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编号:2023Q07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