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实践策略

作者

张秀丽

山西省河曲县文笔幼儿园

引言: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情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乃至人格健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游戏”。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类型,区别于结构性游戏的 “规则导向” 和表演游戏的 “脚本限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 幼儿可自主选择角色、创设场景、制定规则,在 “假装” 的真实体验中探索社会关系。当前部分幼儿园存在角色游戏 “形式化”“浅层化” 问题,如教师过度干预游戏过程、游戏场景单一固化等,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重新审视角色游戏的价值,探索科学的实施路径,对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机制

(一)社会认知建构:在角色体验中理解社会规则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往往停留在 “成人要求” 的层面,而角色游戏通过 “情境再现” 让幼儿主动探索规则的意义。例如在 “超市购物” 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导购员:顾客需要学习 “排队付款”“按需选购” 的规则,收银员需要掌握 “扫码计价”“礼貌服务” 的流程,导购员则要理解 “主动帮助”“介绍商品” 的职责。当出现 “顾客插队”“收银员算错钱” 等冲突时,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 “为什么要排队”“算错钱会有什么影响”,进而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种认知建构过程具有 “体验性” 优势。相较于教师通过故事、儿歌讲解规则,角色游戏让幼儿在 “做中学”—— 在 “医院看病” 游戏中,扮演医生的幼儿会主动询问 “病人” 的症状,扮演护士的幼儿会学习 “安抚病人情绪”,这些行为背后是对 “医患关系”“责任分工” 等社会认知的初步理解。研究表明,参与角色游戏频次较高的幼儿,在遵守班级规则、理解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表现更优,这正是因为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探索社会认知的 “实践场”。

(二)情感共情培育:在角色互动中体验他人感受

共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能力,指幼儿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角色游戏通过 “角色代入” 让幼儿跳出 “自我中心”,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需求。例如在 “家庭照顾” 游戏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 照顾 “弟弟妹妹”(玩具娃娃):当 “弟弟妹妹” 哭闹时,“爸爸妈妈” 需要思考 “他是不是饿了”“是不是想睡觉了”,并尝试用 “喂奶”“讲故事” 等方式安抚。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站在 “弟弟妹妹” 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渐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角色游戏中的 “冲突解决” 更能深化共情能力。当 “幼儿园老师”(幼儿扮演)遇到 “调皮的小朋友” 时,幼儿会面临 “严厉批评” 还是 “耐心引导” 的选择。教师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我是这个小朋友,被老师批评会有什么感受?”“除了批评,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他遵守纪律?” 通过这样的讨论,幼儿不仅能理解 “老师” 的责任,更能体会 “小朋友” 的情绪,进而学会用更温和、更包容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实践发现,长期参与角色游戏的幼儿,在同伴遇到困难时更愿意主动帮助,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更能换位思考,这正是共情能力得到发展的直接体现。

二、优化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多元游戏情境,丰富社会认知体验

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角色游戏情境,拓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范围。首先,情境设计要贴近幼儿生活,如 “社区服务中心”“理发店”“公交车站” 等,让幼儿能基于已有经验开展游戏;其次,情境设计要体现社会多样性,如 “快递驿站”“垃圾分类站”“非遗手工作坊” 等,帮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拓宽社会认知边界。在情境创设中,教师需注重 “材料开放性”。提供半成品材料(如彩纸、积木、布条)而非成品道具,鼓励幼儿自主创作 —— 在 “非遗手工作坊” 游戏中,幼儿可用彩纸制作剪纸、用积木搭建传统建筑,这不仅能激发创造力,更能在制作过程中探索 “传统文化” 的内涵。同时,情境创设要动态更新,根据季节、节日、幼儿兴趣调整主题,如春节前开展 “年货集市” 游戏,端午节开展 “龙舟制作” 游戏,让角色游戏始终保持新鲜感,持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二)引导角色深度互动,提升社交与共情能力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定位是 “观察者”“引导者”,而非 “主导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避免过度干预,而是通过 “提问引导”“角色示范” 等方式,推动角色深度互动。例如当 “超市购物” 游戏中出现 “顾客与收银员争吵” 时,教师可扮演 “超市经理” 加入游戏,提问:“两位顾客和收银员,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表达自身需求,倾听他人想法。同时,教师可设计 “角色任务” 深化互动。在 “社区志愿者” 游戏中,给幼儿分配 “帮助老人买菜”“整理社区图书角” 等任务,要求幼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完成后,组织 “游戏分享会”,让幼儿讲述 “我在游戏中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并引导幼儿分享 “帮助别人时的感受”,进一步强化共情能力和社交体验。

结论“幼儿园角色游戏并非简单的 “玩闹”,而是幼儿探索社会、发展自我的 “微缩社会”。它通过情境再现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建构,通过角色互动培育幼儿的共情能力,通过合作实践提升幼儿的交往技巧,为幼儿从 “个体” 走向 “社会人” 搭建了重要桥梁。当前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需避免“形式化”“浅层化” 误区,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引导深度互动、注重过程评价等策略,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角色游戏与家庭、社区的联动机制,如邀请家长参与 “亲子角色游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 “社会实践型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更广阔的场景中发展社会性,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兰.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9(12)[2019-10-28]

[2]熊方瑜.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与互动策略探究[J].科技风,2025,(17):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