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管理视角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途径
徐佳文
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 泰国 博仁大学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显。本论文从教育管理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旨在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管理;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途径
引言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管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深远影响。从教育管理视角探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1 就业竞争激烈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严峻,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许多热门岗位往往吸引众多求职者,竞争比例悬殊,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2 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大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期望。然而,现实就业市场中,满足这些期望的岗位相对有限。当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机会不匹配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加重就业压力。
3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过多,超出市场需求,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但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从教育管理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前瞻性思考,未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一些传统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课程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2 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进入职场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增加了就业难度。
3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毕业季,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指导课程往往侧重于就业政策解读和求职技巧培训,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关注不够。此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也影响了学生获取就业机会。
4 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高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不够顺畅。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形成合力。同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忽视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影响了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三、从教育管理视角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1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市场需求
高校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对于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规模或进行专业改造;对于新兴行业和领域所需的专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和职场的能力。
3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3.1 全程化开展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不同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活动,如大一开展职业探索与自我认知课程,大二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大三开展求职技巧培训和实习指导,大四进行就业政策解读和就业信息推送等。
3.2 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
除了传统的就业政策解读和求职技巧培训外,还应增加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职场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模拟面试、企业参观等,提高就业指导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
3.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就业合作网络。通过举办招聘会、企业宣讲会、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和职场。
4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就业工作合力
4.1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例如,招生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教学部门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就业部门要做好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4.2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将教师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实习指导等工作,提高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结论
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教育管理视角来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切实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高校还应不断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持续改进教育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 朋.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2022-06.
[2]张月月.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研究综述.政治经济学,2024-05.
[3]李佳泽,张佳硕,薛涵真.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文学,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