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钢结构与混凝土质量评估新方法探讨
李天
通榆县恒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137200
摘要:在当代建筑业界,钢结构和混凝土作为两种主流的结构材料,其品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耐久程度及经济效益。伴随建筑技术的持续发展与高层建筑、大跨度等复杂结构类型的不断涌现,对钢结构和混凝土的质量评价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基于此,文砸分析建筑工程中钢结构与混凝土质量评估方法,论述实施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结构;混凝土;质量评估
传统的质量评价方式,虽基本需求尚能满足,但面对新型建材、复杂结构及苛刻使用环境,却显“力有不逮”。钢结构的评价,涵盖材料特性、加工工艺、连接技术等诸多层面。其中,焊接品质为钢结构安全之要害,而裂纹、夹渣等焊接瑕疵,肉眼难以察觉。混凝土结构的评价,则更着重于材料的均质性、强度及耐久性能。混凝土的裂痕、空腔等问题,既损美观,又可能威胁结构安全。因此,研发能深入、全面检测钢结构与混凝土质量的新技术,对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可靠极为关键。
一、建筑工程中钢结构与混凝土质量评估新方法分析
(一)钢结构质量评估新方法
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它利用先进的多元素换能器,能够精确地聚焦超声波束,犹如为钢结构焊缝内部实施一次“精细扫描”。多个元素协同运作,可从多角度发射并接收超声波,焊缝中的微小瑕疵,例如气孔、裂痕等,会被准确反射并由换能器捕获。通过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这些信息最终转化为高清晰度的图像,使检测人员能够清晰、直观地确定缺陷的准确位置、尺寸大小及具体形态,为后续的修复与加固工作提供精确指导[1]。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操作中,专用设备向钢结构部件表面投射激光束,激光反射后被接收设备记录。通过迅速且密集的扫描方式,瞬间即可获取大量的点云数据,这些数据宛如部件表面的“数字印记”,全面记录了部件的实际状况。随后,运用专业软件处理采集的数据,并与初始设计模型进行逐点精确对比。若部件在加工、运输、安装等过程中发生形变,即便是微小的毫米级变动,也能被精确检测出来,从而确保钢结构的安装精度达到高标准。
BIM全周期管理:依托强大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自钢结构项目的设计阶段起,就将各类参数、图纸资料录入系统。项目推进至制造阶段,钢材材质、加工工序及部件生产批次等信息持续整合入内。进入安装阶段,现场的安装流程、节点连接状况实时更新。至运维阶段,日常巡检记录、结构受力变化监测数据等也不断输入。如此,构建了一个覆盖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的庞大数据库。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管理者可随时点击查看任意部位,迅速追溯质量问题源头,并依据数据分析预先警示潜在风险,确保钢结构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二)混凝土质量评估新方法
智能监测传感技术:在混凝土浇筑作业前,将精选且校准过的温湿度与应力应变传感器,依据科学布局预先埋设于混凝土内部的关键部位。这些传感器犹如混凝土的“感知触点”,在其凝结硬化的整个周期内,实时捕捉内部的温湿度变动,以及因水化热、收缩等因素导致的应力应变关键数据。数据经由无线传输模块,即刻传递至云端服务器。专业人员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根据混凝土各阶段的特性阈值,评估其凝结硬化过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因温度应力超限、湿度失衡而诱发的开裂风险,以便适时采取养护、温控等干预措施。
自愈合评估监测:针对具有神奇自愈合能力的混凝土,科研人员运用高倍微观成像手段,犹如为混凝土裂缝配备了“微观探测器”。定期对裂缝区域进行观测,微观视角下,自愈合物质随时间的推移在裂缝中逐渐生成、扩展的历程清晰可见。同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对含愈合裂缝的混凝土试样进行抗压、抗弯等实验,比较未开裂与已愈合试样的数据差异,全面评估自愈合效果,为自愈合混凝土的质量评价提供新视角[2]。
纤维增强量化分析:首先,制备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标准试样,使用高精度切割设备获取平整的截面。随后,利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截面图像进行解析,软件通过灰度辨识、边缘检测等算法,精确计算出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布密度,即单位面积纤维数量,以及纤维的朝向角度。再辅以专门设计的韧性测试,对不同纤维分布状态的混凝土试样进行冲击、拉伸韧性试验,建立纤维特性与混凝土韧性之间的量化关联,从而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纤维增强混凝土质量评估框架,确保这类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可靠。
二、建筑工程中钢结构与混凝土质量评估新方法实施要点
(一)完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乃工程进展之指南,对品质具有导向性影响。在新技术环境下,应全面审视工程特性。首要之务,是精确分析项目规模及功能诉求,以此为基石,充分融合钢结构与混凝土的独特优势,优化其组合模式,使结构体系在设计之初即趋完善。其次,需细致关注施工流程之细节,对节点接合、浇筑顺序等环节进行周密规划,确保各工序衔接顺畅且合理,避免流程疏漏导致的质量风险。此外,融入信息化管理理念,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实时模拟施工过程,预先警示可能问题,将施工方案由静态规划转变为动态可调的精确导航,为品质达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员及时培训
随着行业进步,新手段、新科技层出不穷。施工人员作为现场实施者,知识迭代刻不容缓。一方面,安排周期性理论培训,涉及新材料性能、先进工艺理论,使人员从理论层面把握质量控制关键。另一方面,实施实战演练,模拟复杂施工条件,如特殊形状钢结构焊接、大规模混凝土振捣等难题情境,增强人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3]。同时,建立人员培训考核机制,以考试促进学习,将培训成效与业绩相联系,激发人员学习积极性,确保施工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始终符合新质量标准,保证工程质量贯穿于每个操作环节。
(三)定期设备维护
机械设备乃建筑工程之“基石”支撑。于钢结构加工之际,高精度数控切割、弯曲设备之精确度,直接关乎构件尺寸之精准,微小偏差亦可致结构拼接失位,危及整体稳固性。故此,需遵循设备运作原理,制订周密维护计划表,包括日常清扫、核心部件深度维护、易耗件定时更换等步骤。至于混凝土施工,搅拌、泵送设备之良好状态,决定着混凝土之均匀度与浇筑连续性,需定期校验、调整,确保设备参数恒定,规避因设备故障所致混凝土分离、管道堵塞等质量弊病,以设备之可靠运作,助力工程质量持续攀升。
三、结语
在建筑工程持续演进的历程中,探索并应用钢结构与混凝土质量评估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新途径凭借无损探测、智能感知、微观观察等多重角度,深入发掘结构内在的质量数据,为精确质量控制提供了坚实依据。然而,新途径的实施非单一举措,优化施工方案、加强人员培育及实施设备定期保养,共同织就了质量保障的严密网络。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念的飞跃,为构建更安全、更持久、更高效的建筑时代奠定坚实基础,引领建筑行业在质量提升的征途上稳步迈进,促成工程质量与建筑发展的紧密融合与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锋,崔金涛,高荣,等.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墙柱耐火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J].四川建材,2024,50(12):74-76.
[2]刘晓铮.住宅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与加固技术[J].居舍,2024,(35):35-38.
[3]樊志鹏,唐剑,罗丽.建筑钢结构梁柱节点的疲劳裂纹检测[J/OL].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7[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