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曲线顶管顶力突然增大原因及控制措施探究
吴志新
上海城建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200000
摘要:顶管施工相对地面开挖有许多优点,但施工时顶力的突然变化会对机头控制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顶力突变成为顶管施工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试验段顶进过程中顶力突变的原因分析,采取应对措施,为后续段顶管施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以为同类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口径;钢筋混凝土管;顶力突变。
前言:
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为石洞口、竹园、白龙港、杭州湾沿岸、嘉定及黄浦江上游、崇明“三岛六大区域”分片处理格局。上海城镇污水的处理率在94.5%以上,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基本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需求,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仍然存在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规模偏低,初期雨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臭气处理存在差距,各大污水输送干线之间缺少互联互通,事故风险日益突出等问题。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ZYSQ1.1标(厂外管道工程)是竹园污水四期工程的其中一个标段,采用顶管施工工艺,其中1#至2#作为本工程的试验段,管节采用DN4000mm的钢筋混凝土管,壁厚320mm,长2.5m,顶程542m。
1.2、基坑概况
1)1#挖深17.48m,内径尺寸Φ12m,采用Φ1200mm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采用Φ1000mm三轴搅拌桩,洞口加固区采用新型JS水泥材料。
2)2#挖深21.94m,内径尺寸Φ12m,采用Φ1200mm钻孔咬合桩,洞口加固区采用新型JS水泥材料。
1.3、1#至2#顶管概况
管底标高为-7.060m至-7.340m,覆土深度7.73m,顶管坡度0.5‰,曲率半径2000m,曲线长度18m,涉及土层为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性土,③t灰色粘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穿越暗浜)。
1.4、穿越构建筑物情况
顶管下穿3处暗浜区(竖向净距约4.0m-5.0m)及地表的3个项目部(竖向净距约7.0m),均位于顶进轴线正上方,影响长度分别为144.8m、111.2m、83.6m。
二、关键的施工技术
在顶进过程中顶力控制尤为重要,特别是穿越重要的构建筑物时,地面沉降控制更为精确,为了控制好顶力,我们从机头设备选型、中继间设置、顶进系统、注浆系统控制、监测点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控。
2.1、机头设备选型
顶管掘进机的选型对顶管施工至关重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本试验段顶管管体主要位于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性土和③t灰色粘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穿越暗浜)均为软弱黏性土,顶进阻力较小,但其强度低,渗透性差,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灵敏度高,具触变性和流变性,施工易受扰动,容易导致开挖面失稳。故选用刀盘切削外径4680mm,型号:SPB-4000Y泥水平衡顶管机,该机器设备功率大,开口率高,掘进过程不易堵管。
2.2、中继间设置
根据中继间设置原则及其作用,本段顶管采用可拆卸中继间,中继间设置位置为:第一处中继间安装位置取机头后方35m 处,第2处及以后中继间间距取132m,第二处中继间位于机头后方167m处,第三处中继间位于机头后方299m处,第四处中继间位于机头后方431m处。
中继间间距计算:
S=k(F3-F2)/(πD1f)
F2=π/4*D22*γ*h
式中:S—中继间的间隔距离(m);
k—顶力系数,取0.5;
F3—控制顶力(kN),本工程取14000kN;
F2—顶管机迎面阻力(kN);
D1—管道外径(m),本工程取4.64m;
D2—顶管机外径(m),本工程取4.66m;
π—圆周率,取3.14;
γ—土的重度(kN/m3),本工程取19kN/m3;
h—埋深,本工程取平均覆土深度7.73m;
F—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kPa),本工程取3kPa。
每处中继间油缸30个,等间距分布,每个油缸800kN,最大顶力24000kN,最大行程500mm。
2.3、注浆系统
本段顶管机头外径为4660mm,管材外径为4640mm,单边空隙10mm。DN4000mm单节理论注浆量为:V4000=2.5×3.14× (2.33×2.33-2.32×2.32)≈0.37m3。本段顶管主要位于粘土层,浆液实际压注量一般为理论注浆量2~3倍,因此 DN4000mm每顶进一节压浆量为:V=0.37×(2~3)=0.73~1.10m3,注浆压力根据压力表读数进行补浆,压力表控制0.15MP。
2.4、顶力系统
工作井内主顶装置采用单冲程等推力油缸8个,顶力2000 kN/个,以管道竖向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安装,安装长度2.6m,最大行程3.5m,最大油压31.5MPa。每只油缸有其独立的油路控制系统,主顶油缸的顶力控制在14000 kN之内。
2.5、泥水输送系统
用离心泵接力将泥浆送往泥浆池沉淀,出渣并循环利用浆液、泥水,每300m增设一台接力泵,保证泥浆出土连续性。
2.6、监测点位布置
为了更好的获得顶管施工过程的准确数据,本工程聘请了第三方专业监测单位,本区段监测点共布置31个。
三、顶进过程顶力变化情况
3.1、顶力第一次增大
5月28日顶进第98节时顶力开始由1600t增至2250t,项目部立即查找原因,初步判断为管壁注浆液流入附近暗浜区,立即减慢顶速,同时在拌浆池内添加高分子聚合物,以便形成较好的泥浆套,减少顶进阻力。5月29日顶进第99节顶力由2250t降至2100t。5月30日顶进第100-101节,顶力由2100t降至1650t。5月31日顶进第102-106节,顶力稳定在1500t。
3.2、顶力第二次增大
6月05日顶进第132节顶力开始由2100t增至2450t,根据排浆管出口处含许多块状钢筋、硬混凝土块,判断为机头前方存在建筑垃圾。排泥管受堵严重,进行拆卸清理,建筑垃圾导致机头刀盘受损,特别是边刀磨损严重。6月07日至7月08日顶进第134至139节,边顶进边清理排泥管内障碍物,注浆减阻,顶力仍然维持在2400t—2500t。6月09日顶进第第141节降至2188t,基本穿越障碍物,顶力稳定在2100t。
四、顶力增大原因分析
4.1、洞口加固区采用新型材料
两处基坑洞口加固区均采用的JS水泥新型材料来代替普通水泥,洞口加固区土体颜色呈现深青色,后期土体强度比普通水泥高很多,机头通过加固区时刀盘磨损严重,切削土地效率降低很多。
4.2、机头刀盘刚度不够
机头在通过加固区时对刀盘刚度要求很高,需要采用高强碳合金刀盘,本试验段在边刀、撕裂刀上采用普通刚度刀片,机头通过加固区时造成刀盘磨损非常严重,后续顶进过程中刀盘切削土地及其他障碍物时效率显著降低,造成顶力一直居高不下。
本段顶管完成后,对机头保养检查发现刀盘损伤非常严重,这是造成顶力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
4.3、注浆液流失
本段试验段经过3处暗浜,顶进过程中所注浆液可能流入附近暗浜区,没有形成完整泥浆套,管节存在背土顶进,造成顶力过大。
4.4、管节外壁减阻效果差
管节外壁采用常规水柏油涂覆层做法,这种做法使得管节的外壁会比较粗糙,在顶进过程中会造成管节“背土”现象,也是造成顶力过大的一个原因。
4.5、地质勘探不足
本段顶程覆土较浅,平均在7.5米,地质勘探资料未探明顶程区间地下存在建筑垃圾、块状钢筋、硬混凝土块等障碍物,致使排泥管受堵严重,需要停机拆管清理,造成长时间停歇,再次启动机头时顶力增加很多。
五、采取的措施
5.1、洞口加固区采用普通水泥
后续基坑洞口加固区改回普通水泥,机头通过加固区时不会造成刀盘的磨损严重,减少工程成本。
5.2、增加刀盘的刚度
后续对顶管机头增加边刀、撕裂刀数量,更换高刚度的刀盘,在顶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减慢顶速。
5.3、通过暗浜时注浆液的处理
针对勘察报告给出的暗浜,提前做好准备,备好减阻高分子材料,备好拌浆、打土设备,及时补打黄土,提高浆液质量及适当增加注浆量,减少顶力变化。注浆材料里增加高分子材料,减小管外壁与土体摩擦阻力,同时保证浆液质量及合适的注浆量。在顶进过程中放慢顶进速度,以减少顶力。
5.4、管节外壁减阻改进
针对本工程后续有多段长距离的曲线顶管,管节外壁减阻由水柏油改为涂蜡措施,增加管节外壁的光滑,减少管节”背土”现象,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顶进摩阻力。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试验段的顶管施工,针对顶力过大的原因分析,以及采取的针对性有效措施,对后续顶管顶力的控制效果显著,也对后续顶管施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同类型顶管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阎向林.郑州黄河顶管工程注浆减阻技术的应用[J].隧道建设,2012,32(3):3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