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杨冰清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杨冰清(1996.11-04),女,福建厦门人,汉族,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思想方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数形结合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探讨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抽象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朝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开展教学,既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借助数形结合,学生可更直观地领会数学问题的本质,构建清晰的数学表象,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数形结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的教学当中,数形结合思想就像是一座桥梁,把抽象的数学世界跟学生直观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活力,举例来说,在教授“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彩色卡纸,让学生亲手剪出这些图形,引导他们去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学生们在剪的过程中,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轮廓,还可以在比较里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教师可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这些图形拼出各种图案,像是用两个长方形拼出一个大长方形,或者用圆形和正方形组合成一个小房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怎样摆放这些图形,这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又例如。当教授《2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小棒或者计数器这类实物模型,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物体相互对应起来,比如说在解答“5+3=?”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接着再拿出3根小棒,随后让他们把两组小棒合并到一起,数一数总共是多少根。通过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们可直观地看到加法所得到的结果,这样也就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二、利用图形辅助计算,直观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里,图形辅助计算是一种直观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协助学生把抽象数学概念转变为具体可感图形,在动手操作时深入领会数学本质,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举例,当学生碰到“27+34=”这类算式时,要是只靠口头讲解或者单纯数字计算,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枯燥又不好理解。此时教师可巧妙运用图形辅助计算,比如说教师准备一些彩色小方块,每个方块代表一个单位,接着让学生分别用27个小方块和34个小方块摆出两个独立的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堆合并到一起,数一数总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体会到了加法的含义,也就是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1]。
又比如,当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们使用尺子去量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长以及宽,之后让他们在纸张上面画出对应的图形,并且尝试着用彩色笔把图形划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设定为1平方厘米)。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数一数图形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小正方形,这样就能得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借助这样的图形辅助计算,学生们可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同时也能在实践当中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借助数形结合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的教学里,当遇到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以及难题时,数形结合方法就像是一把能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助力学生们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程内容时,学生们有可能会碰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方面的难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可借助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就拿解决“1/2 + 1/4 = ”这个问题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出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接着把第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随后再把第二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两个涂了颜色的部分放在一块儿,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要想把两个分数加起来,就得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作通分的分母,通过这样利用图形来辅助理解,学生们可更直观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融入数形结合理念,优化数学解题策略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的教学当中,融入数形结合的理念,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还可以在解题时给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使数学问题顺利解决,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分数应用题》为例,学生遇到像“一堆煤,用去3/5后,还剩12吨,这堆煤原来有多少吨?”这样的问题,常常会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来解题。
在课堂之上教师可先让学生们去画出一条线段用来表示这堆煤的总量,接着在这条线段上面标记出已经用去的3/5部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而然就是12吨所对应的线段长度,紧接着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同展开讨论,怎样利用这条线段把原来的煤总量表示出来[2]。学生们或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像是借助延长线段的方式找出原来的总量,又或者是依据比例关系来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们运用分数的性质,也就是“部分占整体的比例等于部分量除以整体量”,去建立等式,算出这堆煤原来的总量。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学生们不仅可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办法,还可在解题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
五、数形结合引导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的教学当中,数形结合不只是解题的工具,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办法,课堂之上教师不会急着直接给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先让学生们去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他们思考:“要是我们要给这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做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材料呢?”这个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开始讨论起来。
随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纸盒,鼓励他们动手去拆解,看看每个面都是哪种形状,然后再试着重新组装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6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面积是相等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或者边长,并且尝试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这时学生们开始明白,要计算整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得把这6个面的面积都加起来,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直在持续。教师不停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为什么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要是我们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表面积会怎样变化?”等等,学生们则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不断去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借助数形结合,学生能在直观和抽象间自由转换,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未来小学数学教师要继续探索实践数形结合教学策略,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世鸿.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19):95-97.
[2]曹丽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界, 2024(1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