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作者

申颖 赵晓莹

哈尔滨新区第一学校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150021

摘要:本研究聚焦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通过梳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丰富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分析融入校本课程的价值,并详细阐述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框架及实施策略,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

一、引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历经数千年传承,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深深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之中。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学生通过学习节气知识,如节气的由来、习俗、诗词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融入二十四节气的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知识层面,学生可以学习到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多领域知识;在情感层面,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能力层面,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对较为理论化,而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的融入,为课程注入了鲜活的元素。节气习俗中蕴含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以及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包括节气的名称、顺序、时间节点、气候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掌握与节气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如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规则、法律法规等。同时,通过参与课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录、调查研究、信息收集与整理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参与实践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探究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知识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四、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一)春季课程内容

在春季,结合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开展以“亲近自然,感受春天”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如在立春时节,组织学生了解立春的习俗,如迎春、咬春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培养学生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力。

(二)夏季课程内容

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围绕“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主题展开。例如,在芒种时节,让学生了解芒种的农事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劳动实践,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德。结合夏季防汛、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秋季课程内容

秋季包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以“感恩丰收,传承文化”为主题设计课程。在秋分时节,开展“丰收节”活动,让学生了解秋分作为丰收节的意义,组织学生参与农产品采摘、制作等活动,感受丰收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冬季课程内容

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节气,围绕“不畏严寒,砥砺前行”的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在冬至时节,让学生了解冬至的习俗,如吃饺子、汤圆等,组织学生开展冬至文化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巧妙融入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通过讲述节气故事、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节气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冬至家庭团聚的习俗,引导学生思考在家庭聚会中如何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

(二)实践活动

1. 节气文化体验活动:根据不同节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在立春时,举行“立春节气民俗展”,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立春习俗资料、手工作品等;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赛龙舟,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2. 校园劳动实践活动:结合节气农事活动,开展校园劳动实践。如在谷雨时节,组织学生种植蔬菜、花卉等植物,让学生亲身体验播种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3. 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本地的节气习俗变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家校合作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意义和内容,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传统节日和节气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参与相关的家庭活动,如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在春节贴春联、拜年等,让孩子在家庭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资源整合

整合学校、社区、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培训,向学生传授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结论

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益尝试。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入挖掘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探索了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然而,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云芳;谢安泉. 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J]. 教育艺术,2023(11)

[2] 刘海英;程杨杨.追求“四性”: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 安徽教育科研,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