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施工中的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
杨遣超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201209
摘要:盾构隧道施工中注浆技术是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分析盾构隧道注浆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探讨其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注浆参数优化、施工工艺改进以及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旨在提高盾构隧道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相关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盾构隧道;注浆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在现代隧道工程建设中,盾构法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注浆技术作为盾构施工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控制地层变形、增强隧道稳定性以及防止渗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盾构隧道施工中的注浆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一、盾构隧道注浆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一)注浆技术的基本原理
1.注浆材料的特性
注浆材料是盾构隧道注浆技术的核心要素,其物理和化学特性直接影响注浆效果。常用的注浆材料包括水泥浆、化学浆液以及复合浆液等。水泥浆具有良好的结石强度和耐久性,适用于地层加固和填充空隙;化学浆液如水玻璃、聚氨酯等,具有快速凝结、低渗透性和可调节膨胀性的特点,主要用于地层止水和微裂缝填充。复合浆液则是将水泥与化学浆液混合使用,兼具两者优点,能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快速凝结与高强度填充。浆液的黏度、凝结时间、结石体强度等特性是注浆设计的关键参数,需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需求进行精确调配。
2.注浆作用机制
注浆技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填充、渗透、劈裂和挤压四种方式。填充作用是指浆液填充地层中的孔隙和裂隙,减少地层变形和渗漏风险;渗透作用依赖于浆液的低黏度特性,使其能够深入地层微小孔隙,形成均匀的加固体;劈裂作用是通过高压注入浆液,使地层产生裂缝并填充其中,从而改善地层力学性能;挤压作用则是通过注浆压力将地层颗粒重新排列,增强地层密实度。这四种作用机制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地层加固、止水和隧道稳定性的提升。
(二)注浆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1.同步注浆
同步注浆是指在盾构推进过程中,通过盾尾注浆系统将浆液注入盾尾空隙,以填充管片与地层之间的空隙,防止地层坍塌和地面沉降。同步注浆的关键在于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的精准控制。注浆压力需与地层压力相平衡,避免过高的压力导致地层隆起或浆液流失;注浆量则需根据盾构推进速度和地层孔隙率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盾尾空隙被充分填充。
2.二次注浆
二次注浆是在同步注浆的基础上,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层变形、渗漏等问题进行的补充注浆。二次注浆通常在盾构推进一定距离后实施,注浆孔布置在隧道周边地层中。其作用机制包括进一步填充盾尾空隙、加固地层以及调整地层应力分布。二次注浆的浆液可选用具有膨胀性的化学浆液或复合浆液,以增强地层密实度和抗渗性能。
二、盾构隧道注浆施工工艺与参数优化
(一)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1.注浆设备与材料准备
盾构隧道注浆施工的高效性与可靠性依赖于先进且适配的注浆设备以及性能优良的注浆材料。注浆设备主要包括注浆泵、搅拌机、储浆罐及注浆管路系统。注浆泵需具备稳定的输出压力和流量,以满足不同地质条件下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的精准调控需求;搅拌机则应确保浆液的均匀性,避免因搅拌不充分导致的浆液离析或凝结时间不一致。注浆材料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施工需求以及注浆目的。
2.注浆孔布置与施工
注浆孔的布置是注浆施工的关键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注浆效果和施工效率。注浆孔的间距、深度和角度需根据地层特性、隧道结构以及注浆目的进行优化设计。在同步注浆中,注浆孔通常沿隧道轴线均匀布置,间距一般为30~50厘米,以确保盾尾空隙被充分填充;而在超前注浆中,注浆孔则需呈梅花形或矩形布置,覆盖隧道周边一定范围的地层,间距可适当增大至1.0~1.5米,以实现地层的均匀加固。
(二)注浆参数优化方法
1.注浆压力与注浆量的确定
注浆压力与注浆量是注浆施工中的关键参数,其优化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隧道结构以及施工需求。注浆压力的确定应基于地层压力和隧道结构安全要求,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在砂性土层中,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0.2~0.5兆帕,以避免地层颗粒被冲刷或浆液流失;而在黏性土层中,注浆压力可适当提高至0.5~1.0兆帕,以确保浆液能够充分渗透和填充。注浆量的确定则需根据盾构推进速度、地层孔隙率以及注浆孔的布置情况进行动态计算。在同步注浆中,注浆量一般为盾尾空隙体积的1.2~1.5倍,以确保盾尾空隙被充分填充;而在二次注浆中,注浆量则需根据地层变形监测数据进行调整,以实现地层的进一步加固和稳定。
2.注浆材料配比优化
注浆材料的配比直接影响浆液的性能和注浆效果。在盾构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注浆材料包括水泥浆、化学浆液以及复合浆液。水泥浆的配比需根据地层特性和施工需求进行调整,如在富水地层中,可适当增加水泥用量或添加速凝剂,以缩短凝结时间并提高结石强度;在砂性土层中,则可通过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或细砂,改善浆液的流动性和填充性能。
三、盾构隧道注浆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一)注浆质量控制要点
1.注浆过程监控
注浆过程监控是确保注浆质量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对注浆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在施工过程中,需对注浆压力、注浆流量、浆液浓度等参数进行精确监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注浆压力是影响浆液扩散和地层变形的重要因素,过高的压力可能导致地层隆起或浆液流失,而过低的压力则无法有效填充地层空隙。
2.地层变形监测
地层变形监测是评估注浆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在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注浆引起的地层变形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等不良后果,因此需通过高精度的监测设备对地层变形进行实时跟踪。
(二)注浆质量检测技术与方法
1.物理检测方法
物理检测方法是注浆质量检测的基础手段,主要包括钻孔取芯、注浆体强度试验和渗透性测试。钻孔取芯能够直观地获取注浆体的结石结构和填充情况,通过对取芯样品的分析,可评估注浆体的均匀性和密实度。注浆体强度试验则通过标准试块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测试,验证注浆体是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2.无损检测技术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在盾构隧道注浆质量检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能够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对注浆体和地层内部情况的全面检测。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包括地质雷达、超声波检测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地质雷达通过电磁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能够快速识别注浆体的分布范围、填充均匀性以及地层内部的缺陷位置。
结论
在盾构隧道施工实践中,注浆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具体地质条件和施工需求,通过动态调整注浆参数与施工工艺,实现地层加固、止水防渗以及隧道稳定性提升的多重目标。注浆质量的全面控制与检测则为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注浆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检测手段的智能化发展,盾构隧道施工的注浆工艺将更具科学性与适应性,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筱旻,沈玺,周群,王嘉鸿,沈佳雨.盾构隧道微扰动斜孔注浆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1):174-178.
[2]彭良亮,李迅,沈张勇,陈宁威,严初春,刘旭阳,李芹峰.盾构隧道复合腔体构件腔内注浆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20,42(09):1740-1741.
[3]樊有俊.盾构隧道掘进中同步注浆技术的应用[J].混凝土,2011,(0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