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数学学习动力研究

作者

王旭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市莫旗尼尔基第一中学  162850

引言

高中数学学习中,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核心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学习动力不仅涉及认知层面的兴趣与目标导向,还与情绪、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许多高中生面临数学学习焦虑、动机不足等问题,亟需从心理机制出发,探索其内在成因及干预路径。

1 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数学学习动力研究意义

从心理学视角探究高中数学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学习过程不仅涉及认知能力的培养,更与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心理学理论为分析数学学习动力提供了系统性框架,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内在动机对持久学习行为的促进作用,成就目标理论则揭示了不同目标导向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通过剖析学习动机的心理机制,能够明确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关键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及情绪调节能力等。这一研究有助于弥补传统教育中忽视心理因素的局限性,为优化数学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层面,基于心理学原理设计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通过任务设计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或通过反馈机制增强其能力感知。该研究对缓解数学焦虑、改善学业拖延等现实问题具有指导价值,能够促进教育者从被动应对学习困难转向主动构建支持性环境。跨学科视角的整合为数学教育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从单一知识传授向关注学习者整体发展的范式转变,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具有深远影响。

2 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数学学习动力影响因素

2.1 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念,对高中数学学习动力具有显著影响。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当学生确信自己能够成功解决数学问题时,其学习投入度与坚持性会显著增强;反之,低自我效能感往往导致回避行为与焦虑情绪。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分阶段任务设计让学生积累成功体验,能够有效强化其数学能力信念。将复杂问题拆解为递进式小目标,使学生在逐步完成过程中建立信心。教师反馈的针对性也至关重要,具体指出学生在解题策略或运算步骤上的进步空间,比笼统评价更能提升效能感。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并非固定特质,而是通过直接经验、替代性学习及社会说服等途径动态发展的心理机制,这为教学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作为个体对学习结果原因解释的心理倾向,深刻影响着高中数学学习动力的持续性。根据归因理论,当学生将数学成绩的成败归因于可控因素时,其学习行为往往表现出更高的主动性。将成功归因于努力程度或有效策略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后续学习中保持积极态度;而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的个体,则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教育实践表明,教师通过精准反馈引导学生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非简单归咎于智力因素,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的归因模式。例如,针对运算错误指出 " 这个公式的应用需要更多练习 ",而非笼统评价 " 数学能力有待提高 "。这种干预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努力与进步之间的正向关联,从而增强学习韧性。

2.3 成就目标取向

成就目标取向反映了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追求的价值导向,对高中数学学习动力产生系统性影响。根据目标取向理论,倾向于掌握目标的学生更关注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技能的精进,表现出深层次的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内在动机;而偏好表现目标的个体则过度重视成绩排名等外部评价,容易因竞争压力产生焦虑情绪。教学观察发现,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而非单纯关注考试分数,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以掌握为导向的学习目标。在课堂设计中融入探究性任务和合作学习环节,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知兴趣。这种教学策略通过弱化表现比较、强化知识获取,为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数学学习动力优化提升策略

3.1 差异化任务设计与成功体验积累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差异化任务设计是提升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构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序列,确保每个学习者都能在适当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化分解,将复杂概念转化为相互衔接的知识模块,通过循序渐进的难度设置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信心。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设计包含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思维拓展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例如在函数概念教学中,从简单的图像识别开始,过渡到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最终延伸到参数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分析。这种结构化的问题设计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又能让学习者在完成适合自身水平的任务过程中持续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3.2 成长型反馈与归因训练

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评价,明确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进步与待改进之处,而非简单评判结果对错。这种反馈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结果与自身努力程度和策略选择建立联系,避免将失败归因于固定能力。研究表明,当教师针对某道几何证明题指出 " 辅助线添加合理但推导步骤需要更严谨 " 时,学生更易形成 " 通过改进方法可以提升" 的认知。定期组织学生分析典型错误案例,通过结构化反思识别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有助于培养其将困难视为可克服挑战的思维习惯。这种反馈与训练相结合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韧性和持续投入度。

3.3 情境化教学与价值联结

情境化教学通过将数学概念嵌入真实问题场景,有效建立学科知识与现实应用的价值联结,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抽象原理与具体情境的有机融合,例如利用概率统计模型分析流行病传播趋势,或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建筑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表明,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工具在解释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效用时,其学习投入度与持久性显著提升。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精心设计具有探究空间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构建从简单应用到复杂问题解决的递进式任务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进深层次的概念理解,更培养数学思维在多元情境中的迁移能力。通过持续展示数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决策中的实际价值,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学科本质的积极认知,为长期学习动力奠定坚实基础。情境化教学的效能取决于案例的真实性、问题的挑战性以及教师引导的精准性,需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结束语

心理学视角为理解高中数学学习动力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工具。通过关注学生的自主需求、能力感知及情感体验,教育者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激励策略,如强化内在动机、优化任务挑战性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纵向追踪与跨文化比较,以深化对动力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最终推动数学教育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建构”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 , 曹辰姝 . 心理学在高中数学错题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J]. 吉林教育 ,2025,(03):76-78.

[2] 白双燕 . 高中数学课堂基于大概念的差异化教学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

[3] 马文进 .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J]. 青春期健康 ,2024,22(20):58-59.

[4] 张乐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数学作业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D]. 青岛大学 ,2024.

[5] 赵玉娟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