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困境及实现路径探究

作者

司武兴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239000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传统的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高校辅导员作为信息化技术变革的直接接触者,也面临着各种角色的突破。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全面审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深入剖析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困境,积极探索辅导员角色的实现路径,有利于辅导员在新的环境下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关键字:人工智能;辅导员;必备素养;实现路径

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5G科技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崛起,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当机器有了存储的记忆,学校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教师的角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20年年初,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们纷纷当起了主播,学生开始了线上课程,随着疫情的好转,各大高校的陆续开学,高校辅导员作为联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双重责任。在这个特殊时刻,辅导员面对大量的数据统计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双重压力,对辅导员的能力和角色要求更加的严苛,辅导员如何突破角色困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下,“情感培养”是在解决了许多琐碎繁杂事情之外,高校辅导员育人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智能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当然在智能时代,辅导员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表面的泛泛而谈。

(一)具有创新和学习新技术的思维转换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和工作在稳定的环境中,思维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固化,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更是如此,平常琐碎繁杂的事情,已经耗费了辅导员大部分的精力,更别谈在工作之余能够学习新的技术与方法去创新工作方式。而如今,面对新冠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巨大冲击,辅导员更应关注到人工智能时代下大数据的普及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更要勇于突破思维的桎梏,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二)工作方式和效率的转变,不再是学生琐碎生活的“保姆”

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广泛,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内容繁杂,大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小到学生饭卡丢失,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每天24小时待命。几百人的表格会让辅导员抓狂,应接不暇的群消息会耗尽辅导员一天的精力。面对极其繁杂和琐碎的大大小小事务,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过大数据和新的统计的方法可以代替人类从事枯燥乏味的劳动,提升工作的效率;能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心灵,更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自己的科研创作,更多的时间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去创造更美好的事情。

(三)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亲情感培养和输出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随之改变,命令式的说教不再有效,人与人之间更强调情感、重视用户体验、创新和及时反馈,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能更好的培养辅导员与学生的亲情感。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变

人工智能时代下,辅导员肩上所担负的责任越来越多,所承担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样化,使用的方法也具有技巧性和创新性,更加的便捷化。

(一)成为学生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

通过智能化感应,可以辅助心理教师关注班级学生的异常行为,采集学生各种网络数据,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监测,也可以使用大数据收集学生的情绪数据,提供私信的服务。更能在新冠疫情发生时,及时关注到学生心理变化,给与个性化的帮助。

(二)成为反馈综合素质报告的班主任

随着线上教育的普及及线上学习的加强,大学生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也可以通过打卡APP等平台,上传自己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和反映学生的素质,形成素质报告。

(三)成为个性化定制的规划师

人工智能时代下,改变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不再是一味学习的机器,命令式说教已无效。辅导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管理方式也要随之变化,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因人而异的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困境

人工智能时代改变了当今教育的未来发展形式,但永远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育,虽说高校辅导员的很多日常繁杂工作,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得到最有效的解决,但是在师生关系处理、个性化定制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对“人工智能”的概念理解不清

“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下半场“人工智能+时代”,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的技术、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教师被取代,辅导员也不会不存在,传统的教育与管理方式将与现代信息技术方式结合起来,辅导员会从一个方方面面的“保姆”转变为通过“人工智能”就能解决大部分琐事并能与学生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指引人。

(二)高校辅导员思维能力固化,转化思维困难

人工智能时代下,辅导员要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互联网、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和个性化,它改变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出现了机器人、数据挖掘、VR视觉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和兴趣。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吸纳,对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高校辅导员也不能一贯老一套的方式方法。但长期以来,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繁杂性导致了辅导员思维的固化。在辅导员眼中,“安全”是最大的保障,离开了安全,就如脱了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局面。长期以来,辅导员都是通过QQ、微信传达日常工作事物,并没有指导学生学习和相互交流。而一个辅导员带学生的比例至少是200人的基准,这导致辅导员无法与学生进行针对性密切的互动。庞大的学生群体,更无法使辅导员转变思维,轻易创新,学生的一项安全失误,整体业绩归于零。因此,很多辅导员存在着不发生问题就是最好的结局的刻板思维。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新的方式和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生工作中的困境,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事务”关系,多了更多的互动和沟通。同时,辅导员也在新的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决定了辅导员要时刻紧跟发展要求,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从国家、高校到辅导员、学生都应转变传统观念,调整辅导员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新型技术平台,延伸教育空间,树立智能思维意识,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刘子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5):73-75.

黄珂.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2015,(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