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晓飞

山西省芮城中学 044600

作为当前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兴起的全新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才取大单元主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于分散知识点的逻辑连接与认知,更凸显教材内生物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性,使高中生物的学习更具备条理性,促进知识的衔接与拓展深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提升生物学习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教育新背景,关注有效教学模式,改进常规教学方法,积极调整教学安排,合理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明确生物教材单元主题

若要进行大单元教学,首要步骤便是单元主题的研讨与确定,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重要,单元主题要确定正确才能有序开展后续的教学。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教材内容完整整合,深入研读每一部分的知识,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确定单元的教学主题标题,并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各部分知识点的内在逻辑逐渐深入地开展教学,要注意不能死板地完全依照课本目录顺序依次教学,更重要的是围绕确定的单元主题层层推进[1]。例如,在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此章节包括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这四小节,教师可以首先深入教材内容,从相对割裂的各小节中归纳出统一的主题,并注意结合章节大标题,最终可以确定单元主题为“细胞的生存秘密”,吸引学生跟随教师在大单元主题指引下开展探究。教师在教学主题确定后再进一步进行教学章节的规划,在整个大单元下让学生思考与细胞能量的来源、哪些物质在细胞内兢兢业业工作、能量又是如何在细胞内工作运转,在整个大单元的主题指引下,填补知识框架,构建一个相对逻辑性较强的知识体系。

二、合理设计制定教学目标

为在单元主题下有序开展教学,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符合教学主题以及其单元内知识关联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总领环节,相当于对单元主题的细化深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各单元内课时的内在关联性,关注生物知识体系构建的要求。比如在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的《稳态与调节》教材中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到本章包括的两节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的稳态,再层层深入地制定章节学习目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概念和性质,进一步探究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在第一节已经对内环境的概念总括地学习之后,第二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知识,包括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稳态调节机制的运行。通过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的教学目标,对知识的层层深入递进,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对知识之间联系的深入理解,帮助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构建课堂单元教学情境

学知识的目的不是应试而是应用,生物学习更是要关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死”的知识点,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活”的能力,将传统的灌输知识改变为引导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生物学科素养。教师要在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建教学情境,一个大单元可以创建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在此情境下深入教学[2]。比如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的第四章“人与环境”,本章讲解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工程三节,教师将这章作为一个大单元,展示人类和生态环境的连接,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短片讲述生态环境中各类生物扮演的角色,并让学生举例讲述自己对生态工程的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在单元情景内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落实生物实验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生物的学习亦是如此,生物实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在如今教学条件大大改善的背景下,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做生物实验的硬件条件,教师也要积极调用学校的实验设备,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难度适宜的实验。比如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一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实验示范,然后将实验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参考教师的实验步骤,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要求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和包含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到具体的步骤时点出该步骤蕴含的知识,最终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而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五、完善师生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考察,对后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采取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的模式下,教学评价活动也应当及时作出调整,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理念,推动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学生对于单元内容的反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在学生的反馈中切实发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问题,并进行下一步的针对性教学。例如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第二章“细胞工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环节的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本身对细胞工程的理解,也要考察与反思教师自己的备课准备。教师不能把教学评价架空成虚有其表的形式化环节,而要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教学活动调整优化的参考依据[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高水平生物学科素养是生物学科重点研究与关注的内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备受重视。开展大单元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完整生物学科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学习的逻辑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唯有顺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生物大单元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菁. 新课 标理念 下高 中生 物大单 元教 学分析 [J]. 考试周刊,2023(15):119-122.

[2]范怀华.大单元教学实践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3,9(03):52-55.

[3] 刘 永 . 高 中 生 物 大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例 谈 [J]. 中 小 学 班 主任,2022,No.76(1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