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诗歌鉴赏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陈瑜
江西省万载中学 3361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强调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文化传承能力。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鉴赏教学不仅是语言艺术的训练,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然而,当前高中诗歌教学普遍存在“重技巧轻内涵”“重单科轻融合”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诗歌中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从跨学科视角探讨诗歌鉴赏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旨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一、诗歌与多学科的内在关联:传统文化渗透的逻辑基础
(一)诗歌与历史:文化语境的时空重构
诗歌是历史的镜像,其创作背景、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均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紧密相关。例如,人教版必修上册《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需结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曹操以周公自喻的雄心壮志;必修下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漂泊之叹,则需还原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历史图景。历史学科的介入,能帮助学生构建“诗史互证”的思维模式,深化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诗歌与哲学:精神价值的深度挖掘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空灵意境”等。以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需结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才能领悟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皈依;而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悲悯,则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济世情怀。哲学思辨的引入,能引导学生从精神层面把握诗歌的文化价值。
(三)诗歌与艺术:审美体验的多元拓展
诗歌与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天然的共通性。例如,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可通过分析《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象组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语言重构诗歌意境;李白的《将进酒》则可结合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节奏变化,体会诗歌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与“钟鼓馔玉不足贵”的超脱。艺术形式的互鉴,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感知。
二、跨学科视角下诗歌鉴赏中传统文化渗透的路径
(一)以历史为经纬:还原诗歌的文化语境
历史学科的融入可通过“背景溯源—典故解析—文化关联”三步实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可引导学生查阅《宋史》中辛弃疾的生平记载,结合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分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用典意图;同时,通过对比同时期陆游《示儿》的爱国主题,深化对宋词“家国情怀”文化传统的理解。历史语境的还原,能使诗歌教学从“文本解读”升华为“文化解码”。
(二)以哲学为镜鉴:深化诗歌的精神内涵
哲学思辨的渗透可通过“意象分类—思想提炼—价值反思”展开。例如,针对人教版选修教材中“自然与人生”主题的诗歌群,可引导学生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与王维《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进行对比,提炼出道家“自然无为”与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差异;进而结合《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论述,反思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1]。哲学思辨的引入,能赋予诗歌教学以思想深度与时代价值。
(三)以艺术为桥梁:拓展诗歌的审美维度
艺术形式的融合可通过“跨媒介创作—审美比较—文化体验”实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下册《琵琶行》时,可组织学生将诗歌改编为短剧,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同时,对比白居易原诗与明代画家唐寅《琵琶行图》的构图差异,分析文学与绘画在表现“听觉意象”时的艺术选择;最后,播放现代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改编的《十面埋伏》,引导学生讨论传统音乐如何通过创新焕发新生[2]。艺术实践的参与,能将静态的诗歌鉴赏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
(四)以知识整合为支撑:构建传统文化认知网络
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可通过“主题单元设计—跨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式学习”完成。例如,以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为基础,可设计“唐诗中的长安”主题单元,整合历史学科中的唐代长安城布局图、地理学科中的关中平原气候数据、美术学科中的唐代壁画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唐诗地图”“撰写长安文化调研报告”等项目,系统理解诗歌中“城市文化”的多元表达 [3]。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帮助学生突破学科壁垒,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
三、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提升
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系统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要提升其跨学科素养,可构建“语文 +X' ”复合培养体系。通过校本培训,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开展讲座,如历史学者剖析诗歌里的历史脉络;安排高校进修,让教师系统学习多学科知识;成立跨学科教研组,组织语文与美术等学科教师联合备课,携手打造如《诗画映照》这类特色校本课程。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诗歌教学评价侧重于背诵默写与技巧分析,难以衡量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文化理解深度。需建立“过程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文化小论文写作”“跨学科主题演讲”“传统文化创意作品展”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评价《登高》学习成果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物候特征,并撰写《杜甫诗歌中的生态意识》短评。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跨学科教学对数字化资源依赖度高,丰富资源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关键支撑。学校应积极行动,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携手,打造“诗歌与传统文化”在线资源库,将历史文献、艺术佳作、学术讲座等多元素材汇聚整合。以人教版《蜀道难》为例,资源库可纳入李白生平纪录片、秦岭地质构造 3D 展示模型、古琴曲《流水》音频等,助力学生沉浸于诗歌情境,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结论
跨学科视角下的诗歌鉴赏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哲学思辨的深化、艺术形式的互鉴与知识网络的整合,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教学的具体策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为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许梦如 . 高中语文课程中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5, (06): 118-120.
[2] 房春晔. 基于跨学科教学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D]. 贵州师范大学 , 2024.
[3] 郭双. 跨学科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湖北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