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孙膑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 338000

前言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加快,相关行业对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也增加。所以,基于产教融合大背景,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人才供需矛盾,为服务“三农”输送优质人才。目前阶段,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旨在充分利用各项资源,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农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效缓解我国农业人才供需矛盾

现阶段,因为农业强国政策的实施,各地区开始引入先点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植产业,这导致我国农业人才需求量增大,各行业出现人才缺口严重现象。高校积极地进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为农业领域输送紧缺型人才,缓解了人才供给方面的矛盾。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更多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支持,高校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策略,能培养专业知识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农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为“三农”输送优质人才

产教融合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培养农业专业的人才,能提高“三农”产业发展的水平。高职院校在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身优势,能做到对各项资源整合,培养应用型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为促进“三农”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三)有助于优化农业人才配置

现阶段,传统农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需要高等院校培养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高职院校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优化课程体系,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互动中,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逐渐成长为高水平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来缓解农业领域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较少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小企业合作提留在实习就业层面,缺乏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深度协同。高校与涉农部门等合作较少,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时,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对农业生产技术难题进行深度探究。

此外,高职院校因为院校资金、实训产地有限,带领在校学生参与实践机会有限,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挖掘,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农业生产。

(二)缺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背景下,部分高校校外实训基地缺乏,存在“虚化运行”的情况。学生欠缺培训机会,未系统的接受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课程。学校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缺少机会到校外的农产品种植基地实习,不熟悉农业生产环境,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生产岗位。

此外,受到高校研学经费的影响,高校农业技术更新落后,学生未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对农机设备操作不熟练。学生只能从视频、图片、音频等渠道了解农产品生产的相关信息,不利于学生走出校园,投身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中。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产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更高,但是现阶段,高校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单一,多数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到教师岗位,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了解。教师对农业产业认知不足,未参与到基层农业生产只能够,积累的经验较少,所以传授给学生的间接经验较少。

此外,在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变化缺乏了解,未结合在校学生情况进行定向培养。教师对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缺乏了解,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出现了“理论大于实践”的局面,不利于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根据农业发展情况,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与科研机构、涉农部门等合作,联合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工作,攻克农业生产技术难题。通过产教融合方式,让高校与企业签订用人策略,做到人才的定向培养,帮助企业培养专项人才,促进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申请经费,通过共建实验室、实训集体,将技术攻关转换为“课程案例资源库—毕业设计真题库—创新创业挑战赛”的实践载体,从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创建实训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职院校将理论学习转变为“理论 + 实践”模式,与农业生产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开发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课程,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知识。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学生实操方案,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农业生产环境,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高职院校整合校内现有的资源,联合农业生产的相关院校构建农业生产联盟,形成动态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从而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此外,根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求,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植株生产环境等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种植植物,从而突破传统图片、视频、文字等教学上的局限。高校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农业生产技术。教师鼓励学生操作农业生产设备,积累现代农业设备操作经验。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根据校内教师的情况,积极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优质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高校积极与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合作,鼓励教师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积累现代农业实践的相关经验,以便更好地投入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

此外,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技术个性和研发项目,让教师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实际需求。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农业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合作,针对性对校内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葵 , 蒋卷涛 , 王红强 , 等 .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J]. 高教学刊 , 2025, 11 (20): 167-170.

[2] 岳佳欣 , 李丹 , 李辉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智慧农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J]. 南方农机 , 2025, 56 (13):87-92+108 .

[3] 杨小妹 , 陈贤珍 , 强艳芳 , 等 . 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农业科技创新 , 2025, (21): 75-77.

[4] 陈倩馨 . 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山西农经 , 2025, (12): 4-7.

课题项目:2025 年新余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产教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 农业经理人" 定向培育的校一企- 村协同机制研究”(25YGY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