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北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与县域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

作者

岳建军

河北省滦南县教研训中心 063500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杰出人物如思想家荀子、董仲舒,科学家祖冲之、郭守敬,革命先驱李大钊等,皆诞生于此。他们的事迹与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素材。将河北地方名人资源融入县域高中历史课堂,既是对国家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对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创新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

一、河北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的价值与意义

1.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与历史感知

河北历史名人不胜枚举,涵盖思想、科学、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例如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魏徵的谏言精神,祖冲之、郭守敬的科学贡献,以及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均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这些资源开展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家乡的实际联系,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比如在讲授儒家思想时,教师可对比荀、孟的人性论,引导学生理解河北在中华思想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2. 培育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

河北名人的生平与成就往往紧扣国家命运与时代变迁。如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其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精神,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家国情怀培养的生动素材。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中的选择与行动,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名人身上所体现的坚毅、创新、求真等品质,也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3. 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将地方名人事迹融入教学,能够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培养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关键能力。例如,通过分析郭守敬制定《授时历》中的科学实证,或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所展现的跨学科思维,可为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的培养提供具体情境,促进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县域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 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模式固化

县域高中普遍存在历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过度依赖统一教材,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受应试压力及评价机制影响,教师多沿用传统讲授模式,偏重知识点的传输与记忆,课堂中缺乏情境创设与深入研讨,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此类教学既难以呈现历史的多元面貌,也无法适应新课改与高考综合改革对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2. 学生兴趣有限,学科定位边缘化

在高考体系中,历史学科常被视作“副科”,课时与资源分配居于次要地位。教学内容偏重记忆,若未能通过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教法引起共鸣,极易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大多数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学习历史,对本地文化名人与传统了解甚少,历史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3. 教师综合素养与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县域历史教师教学负担较重,专业发展渠道有限,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教学转化能力普遍较弱。不少教师对河北历史文化缺乏系统把握,难以将名人素材有机融入国家课程框架。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的欠缺,也限制了多角度、多维度解读历史人物与背景的可能。

三、融合河北名人资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1. 系统挖掘与整合地方名人教学资源

教师应深入调研本地文化资源,建立分类整理的地方名人档案库,涵盖人物生平、成就、相关遗迹及影像资料等,并依据历史时期或主题进行归类。例如,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引入李大钊事迹,在“古代科技”主题下突出祖冲之、郭守敬的科学贡献,使教学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

2.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地方历史与文化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进校指导,赴纪念馆、遗址等地开展实地教研,增强教师对本土资源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主题教学等多样化实践,以人物为线索重构课堂教学叙事,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问题与情境

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灌输模式,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论有何异同?”“如何看待李大钊在二十世纪初的道路选择?”借助影像、口述史、文献选编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分析、讨论与价值判断,培养历史思维与批判能力。

4. 推动跨学科综合教学

河北名人涉及哲学、科技、文学等诸多领域,历史教师可联合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例如在讲解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时,可结合语文经典阅读、政治课中的国家观念教学、地理学科中的区域文化分析,帮助学生构建整合性的认知框架。

5. 善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

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博物馆、数字档案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河北历史名人的故居、文物及相关历史场景。鼓励学生借助数字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提升信息整合与独立研究能力。

6. 实施项目式学习与研学实践

学校每学期可组织以“家乡先贤”为主题的项目学习,学生分组对某一位历史人物进行深入调研,并以报告、短片、展演等形式呈现成果。积极创造研学条件,参观如乐亭李大钊纪念馆、邢台郭守敬纪念馆等场所,通过实地体验增强历史感知,实现知行合一。

7. 开发校本教材与拓展读本

学校可依托本地文化特色,组织编写《河北历史名人故事》《家乡人物志》等校本教材或补充读物。内容应涵盖人物事迹、文献摘选、思考题与实践建议,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实施融合教学提供系统而实用的课程资源。

结语

将河北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融入县域高中历史教学,是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教学的重要路径。它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形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面对当前县域高中的现实困难,教育者应积极整合资源、探索创新策略,推动名人精神与历史课程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涵育与价值引领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京华 .《燕赵文化》[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17.

[2] 成荫 . 历史名人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补充[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06):65- 68.

[3] 尚莹杰 . 河北乡土历史人物主线式教学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3.

[4] 张同乐 . 试论河北地方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54-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