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对策分析
吴远菲
昆山高新区紫竹小学
引言
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精神的综合体现,对于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数学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但目前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以及解题技能的训练上,没有很好的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导致学生难以体会数学的文化属性。本文基于苏教版教材内容,探索数学文化渗透的策略,可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帮助学生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数学文化元素,重构知识教学逻辑
挖掘教材里的数学文化元素,不能只盯着“单纯的知识点讲解”,要深入探究知识背后的“文化价值”,形成“知识 + 文化”的教学逻辑,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也了解数学的文化本质。例如在“毫米、分米和千米”教学中,教师借助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引导学生建立长度概念并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这种进率并非随意设定,而是源于人类长久以来对度量衡统一化、规范化的需求,是数学文化里“统一与规范”的精神体现。教学时,教师可结合“10 毫米 =1 厘米,10 厘米 =1 分米,10 分米 =1 米”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长度单位间用十进制转换,对比不同单位下的实际长度,如指甲厚约 1 毫米,手掌宽约 1 分米,让学生感受这种进率约定既方便实际测量和计算,又体现出数学体系内部的逻辑一致性,从而从文化角度认识数学单位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而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利用门窗、风扇叶片、剪纸等实物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和特点。教师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认识现象”,而要挖掘其中“观察—操作—归纳—应用”的数学思维方法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推拉窗、汽车行驶等生活实例,初步感受平移的特点;再让学生实际操作,如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平移,验证平移的性质;最后小组合作,分析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案)的对称轴以及对称带来的美感,体会对称在文化、艺术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图形运动的数学本质,感受数学与人类文化、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领悟数学作为一门语言和工具在描述世界规律中的文化价值。
二、设计文化浸润式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与文化共生
数学文化的渗透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活动,以教材知识为核心把数学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中感受数学文化,实现知识技能与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 [2]。设计此类活动时,需紧密联系教材的例题、习题,确保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在“与 0 有关的乘除法”教学中,教材中包含的 0×9 、 9×0 、 0÷3 等习题,这些内容蕴含着数学运算规则的文化逻辑。教学时可设计“探究0 的运算规则”活动:先结合教材习题,让学生借助生活情境,如“小A 想把贴纸分给小组里的 9 个同学,每人分 1 张。可是她翻遍文具盒,发现今天忘记带了(就是 0 张贴纸),那小 A 一共能分给大家多少张贴纸?”,或学具操作验证“
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0 除以不为 0的数等于 0′′ ”;再引导学生思考“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通过分析“ 6÷0 表示‘6 里有几个 0′ ’”“
表示 ⋅0 里有几个 η0⋅ ’”的结果不确定性,让学生理解数学严谨性的要求,感受数学运算规则背后的文化逻辑。在“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中“3 箱黑玉米每箱 20 根”“60 支铅笔平均分给 3 个班”等案例,开展“校园物资计算”活动,让学生分组计算“总物资数量”“每个班分到物资数量”,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口算方法,也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服务现实”的特质,实现知识与文化的共生[3]。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需立足于苏教版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设计符合教材内容的浸润式活动。本文提出的两条策略,为教师具体实施渗透提供了实践路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材内容,将文化渗透融入到知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可沁 .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 [J]. 文理导航( 下旬 ),2025,(08):85- 87.
[2] 魏萍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育人价值的挖掘 [J]. 天津教育 ,2025,(23):44- 46.
[3] 金豫 .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J]. 学周刊 ,2022,(09):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