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研究
杨杰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2022 年 10 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任,专业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 自然而然成为提高学生思政水平的重要补充渠道。
一、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研究跨文化课程思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商品同质化的发展,谁拥有更加高超的交际能力,谁就更容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国自信,秉持自立自强的信念,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最终达到合作互利的双赢目的。
二、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一)整合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们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等内容融入其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案例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中对很多国家的风俗习惯都有详细的介绍,在向学生们介绍这些国家的风俗的过程中,可以将案例教学同思政元素结合起来(如下表),让学生们对中国的国情现状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师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师的眼界和格局有时候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对学生三观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大对授课教师的培养力度。首先要从观念上入手,部分专业课教师觉得在课堂上只需要向学生传播专业课知识就可以了,而对思政内容只字不提,这是没有从观念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所导致的。学生即使掌握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一颗爱国敬业之心,那么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可能能力越大、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其次从知识储备入手,课程思政内容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如果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话会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要加大对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力度,加大教师对“十四五”规划、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决议的学习力度。只有本身的政治素养过硬,才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将理论知识同跨文化交际课程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学目的。最后要将思政教学同教师的考核相结合,将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审同课程思政考核结合起来,让教师有动力将课程思政进行到底,而不是做做样子、应付检查。
三、思政元素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知识的考核,是将平时的到课率、课堂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等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分配后,综合得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往往是对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查,但是对学生掌握的思政元素没有进行考查,思政教学效果难以评价。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改良,来检验学生接收课程思政教学后的提高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达到将专业教育同思政教育较好结合的效果。
(一)开展研讨展示等探究式考评。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可以采取分组研讨的形式,通过主题讨论,考查学生是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他们的个人思想理念中,例如,“你如何看待印度的某些风俗,比如女性出嫁时需要准备的高额嫁妆?”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了解学生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了解学生是否对中国的男女平等,女性能顶半边天等风俗的认可度,并适时的加以引导,加深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及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课堂以外的学生表现。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教师一般将精力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而对于能够体现学生思想素质的集体活动、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考核基本为零。如果在课程考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课外实践元素,那么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等,不仅可以陶冶其道德情操,也能培养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的评价。传统的考核方式,很少把实践加入考核体系中去,但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在前期调研、问卷设计、走访实践等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以及在思政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个人素质。通过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搜集资料、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步骤,可以了解学生的协作互助、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否端正。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只有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课之间的壁垒,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解决自身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才能激发其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而不断奋斗的激情,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新时代好青年。课程思政融入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教学资源和评估机制。教师要坚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专业水平及思想道德素养,达到全面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星星 .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培育路径 - 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6):131-133.
【2】王娟,李振.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融合路径探究-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24(17):176-179.
【3】丁文娟,张丹丹,张理臻 . 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研究【J】. 传播与版权【J】. 传播与版权,2024(11):82-86.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 2023 年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关键环节建设探究”(AZCJ2023205)
作者简介:杨杰 1985.2.24 女 淮南 汉 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