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儿童出发

作者

高娅婷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能够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差异,为每位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全面发展。通过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设计课程内容,班本化课程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班本化课程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理念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一、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创生意义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这些差异,为每位儿童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班本化课程首先通过深入观察和了解,全面掌握每位儿童的特点,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认知水平以及情感需求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课程能够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自己薄弱的环节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具体来说,班本化课程会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课程还会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挑战和成长。此外,课程还会充分利用儿童的能力差异,通过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方式,让每位儿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

(二)培养儿童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班本化课程深知,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儿童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协作的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班本化课程特别注重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儿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儿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班本化课程也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儿童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项目。合作过程不仅让儿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班本化课程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儿童在探索中学会了如何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二、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创生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充分

一方面,由于教师对班级和学校资源的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往往只能利用到一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资源,而忽视了那些隐藏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宝贵资源。这导致课程资源显得单一,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部分教师可能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或者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缺乏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程的能力,使得课程在创新性和吸引力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儿童兴趣与需求识别不准确

班本化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和实施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却常常难以准确识别每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且随着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儿童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但现实中,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对儿童个体差异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即使教师能够初步识别出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但由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创生策略

(一)鼓励探索,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被鼓励去自主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寻找答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探索过程中,儿童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但这正是他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儿童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儿童不仅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和思考。

比如,在一个关于自然科学的班本化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而是为儿童准备了各种工具,如显微镜、种子、土壤等。儿童被鼓励去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用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甚至可以尝试自己种植小植物。这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开始主动寻找答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探索过程中,儿童难免会遇到挑战和困难。比如,有的种子可能没有发芽,有的实验可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时,教师并不会直接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儿童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思考:“为什么种子没有发芽呢?是不是土壤太干了?还是温度不够?”让儿童在尝试和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学习过程,儿童不仅掌握了关于植物生长、微观世界等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和思考。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这些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的学习和生活。总之,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创生,就是鼓励儿童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让儿童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自主学习。

(二)动态调整,灵活应变

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调整。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捕捉他们兴趣的转变和新的学习需求。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也是调整课程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反馈,了解课程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和反馈,教师应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始终与儿童的发展保持同步。动态调整不仅能让课程更加贴合儿童的实际需求,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一个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的班本化课程中,起初,孩子们可能对恐龙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热爱。教师于是设计了丰富的恐龙知识讲解、恐龙模型制作等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兴趣可能逐渐转向了海洋生物。这时,如果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课程内容,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可能会逐渐消退。为了捕捉孩子们兴趣的转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发现孩子们在讨论海洋生物时眼神闪烁,提问频繁。作业分析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关于海洋生物的创意画作和小论文。于是,教师决定调整课程方向,引入海洋生物的相关内容,如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等。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也是调整课程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孩子们希望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于是,教师增加了海洋生物标本制作、海洋环保小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动态调整的过程,不仅让课程更加贴合儿童的实际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学习,如何灵活地应对变化。

(三)融合资源,丰富内容

为了打造更加贴近儿童生活、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课程,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如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人力资源,如邀请家长、专家或社区志愿者参与课程,为儿童带来不同的知识和视角;以及文化资源,如地方特色、民俗传统等,让课程充满文化底蕴。同时,教师还应积极融合新技术、新方法,如利用数字化工具、互动式教学等,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融合资源,教师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比如,科学课上,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用天文望远镜探索星空,这些教学设备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图书资料也是孩子们的知识宝库,无论是童话故事、科普读物还是历史典籍,都能满足孩子们不同的阅读需求。人力资源方面,教师们更是巧妙地“借力打力”他们邀请家长来校分享职业经验,让孩子们了解各行各业的魅力;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还组织社区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资源方面,教师们则是将地方特色、民俗传统等融入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比如,在艺术节上,孩子们可以学习并表演当地的戏曲,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些活动都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同时,教师们还积极融合新技术、新方法。他们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电子白板、在线学习平台等,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举个例子,在一节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的课程中,教师不仅展示了家乡的美丽风光图片,还邀请了当地的民间艺人来校教授孩子们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和历史。这样的课程,怎能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呢?

(四)深察童心,精准定位

为了真正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教师必须深入观察儿童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日常交流与儿童建立亲密关系,捕捉他们的言行举止中的细微变化,以及通过作品分析来洞察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表现。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位儿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课程创生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精准定位了儿童的需求,教师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课程内容,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在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教师首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对孩子们的敏锐观察。他们设计问卷调查,用轻松有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和期望。比如,“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故事?”“你梦想中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教师们也从中收获了宝贵的信息。除了问卷调查,教师们还注重与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他们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捕捉他们言行举止中的细微变化。小明最近对恐龙特别着迷,总是拿着恐龙模型侃侃而谈;小红则对绘画情有独钟,每次画画都全神贯注。这些细微的发现,都成为教师们设计课程的灵感来源。作品分析也是教师们了解孩子们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还是写作练习,都蕴含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表现。教师们仔细研读,从中洞察孩子们的兴趣点和潜能所在。基于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手段,教师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位儿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针对小明对恐龙的热爱,教师可以设计一堂恐龙探秘课;针对小红的绘画天赋,教师可以开设绘画工作坊,让她在绘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结语:

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化课程创生与实施,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力量。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儿童打造了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习变得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更加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班本化课程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萌萌 . 基于班本课程创设儿童视角下的主题墙 [J]. 山东教育 ,2025,(09):31-32.

2. 倪慧 . 以儿童为中心让幼小衔接课程自然生长 [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5,(02):40-42.

3. 胡莉莉 . 基于儿童视角实施班本化课程的思与行 [J]. 山东教育 ,2024,(30):40-41.究 ,2042.

4,张(22燕):芳11.7-幼119儿. 园 班 本 项 目 活 动 的 实 施 策 略 [J]. 新 课 程 研

5. 陈嘉琪 . 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微课程”内容建构与实施路径 [J].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3,(2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