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刍议
李韶杰 李奕豪 钟福连
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新余,338004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是有效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的现实紧迫需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的体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卫生状况改善、路面干净整洁,更体现在村庄规划布局科学、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民精神生活丰富和文明素养提高、村庄居住环境美好等多个支撑要素,健全的人居环境要素构建和实现方式,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物质、精神和生态基础保障,增强乡村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人居环境;整治;对策;乡村振兴
一、导言
有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是落实党中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有力措施,也是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到 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政策法规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序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当前乡村振兴中对村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探讨研究较少,理论界基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应用性学理研究更多倾向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中国乡村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导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现实条件差异性巨大,基础条件薄弱,实施条件受限,投入成本大,制约了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目标的实现。二是对高质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规划落实机制研究不足,虽然提出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协同机制、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但如何分担保障规划落地的具体措施不明确,影响到运行监督、投入多元措施的实施效果,需要不断加强环境提升的统筹实施制度建设,做到人居环境提升有步骤、见成效。三是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环境长效管护的协同性研究上还不够深入。乡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可持续的长效维护机制,结合乡村居住特点发挥好环境管护的村民主体作用,在制度和机制上完善以引导村民参与环境管护的积极性,做到环境管护的可持续性。实践中注重因地制宜形成管护共识,探索可落地的实践性路径。
当前,随着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乡村日益成为各类要素加速汇聚融合的主战场,乡村面貌、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相比以前都有较大改观,配套设施从无到有日渐完善,但离乡村振兴中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做到乡村人居环境既实现全覆盖,又做到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是当前推动人居环境品质高质量发展,实现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构成要素,落实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当前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现状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为深入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是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乡村分布地域广泛、村民居住分散、乡村坐落地形复杂、文化习俗差别各异、乡村设施配套参差不齐等现状都让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面临现实困境和压力。
(一)城乡建设差距反映的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帮助各地城市发展达到新高度,城市发展要素丰富,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提档,环境美化亮化提质,极大促进了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发生巨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全要素聚集。反观广大乡村,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明显,尽管近年来通路通水通电等基本设施大有改进,但在信息互联、物流互通、生活设施配套、精神文化产品及村民生活便捷度等方面,与城市发展程度仍有较大差距,乡村人居环境整体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功能不健全,承载力有限,规划不够科学完整,比如:道路修建质量及养护滞后、照明路灯安装存在安全隐患、庭院建设杂乱无序、村庄风貌整治不规范等事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环境的设施底子薄,基础差,影响到乡村发展要素的回流聚集,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二)规划投资不足带来的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保障困境
美丽中国建设承载着广大村民对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梦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从全局高度科学谋划,在乡村振兴大局中形成以和美乡村规划先行、投资保障做支撑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美化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一大批易地搬迁新村镇,改造提升特色村落,让人们搬出来大山、搬进了新居,记得住乡愁。但从实地调研结果看,目前乡村人居环境改造更多的仅仅是道路硬化,墙瓦改造,厕所翻建等简单的基础建设和底线投资,对村民后续生产安排,村庄环境整治和特色秀美乡村建设的软环境缺乏整体规划,可持续发展思路不清,该怎么改,该改什么,改成怎样缺乏长远规划,资金投入的配置,投入重点、有谁来投,都缺乏系统谋划评估。诸如乡村雨污水管网规划,村庄绿化布局和生活配套的文体、休闲、购物、媒介等便民场所、平台设置都存在规划滞后,投资不足,出现村还是那个村,村貌依旧原样的窘境,与乡村人居环境上台阶、大变样、重品质、可持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相去甚远,成为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升的短板。
(三)主体缺位制约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是村民,受益主体也是广大村民,只有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乡村振兴才有更大的底气,更坚实的依靠力量。乡村人居环境大变样、大提升同样要依靠各方力量发挥组合拳的作用,实际中,我国在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政府投如庞大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人力物力众多,但产生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建管矛盾突出,特别是没有发挥好村民在建管用一体机制中的主体作用,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大部分乡村居民还停留在传统的生活习惯中,对卫生条件的要求不高,“美好环境靠大家”的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公共生活设施自觉维护的行动自觉,参与、投入卫生环境管护的精力不够,美丽家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导致了乡村振兴中人居环境提升各类资源投入巨大,但环境治理水平低效的现实困境。
三、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实现,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硬件设施的集成,又需要软件要素的支撑,共同发力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提质升档,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补齐短板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推进乡村垃圾无公害处理和“厕所革命”,完善垃圾处理转运设施,提高厕所品质以及厕所的设施维护,以厕所革命为牵引,带动禽畜圈养规范化和卫生处理常态化,保持村庄卫生整洁;结合清洁能源普及化实施乡村清洁能源设施进村工程,减少烟雾排放。二是推进村庄治乱行动,按照乡村规划和风貌特点,对村内存在的房乱建、道乱占、线乱拉以及外墙面破损等行为进行整治,加强村内统一的房屋风貌建设管控,形成相对统一的村庄房屋外形特点和错落有致的村庄空间格局。三是完善村庄雨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饮用水初步解决,但雨污水处理设施普遍欠缺,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短板。如今大部分村民新建翻建房屋都会单独设立卫生间等设施,村民污水排放成为影响村庄容貌的难题,雨水沟渠设置也影响邻里间矛盾,加快村庄雨污水管网铺设,杜绝雨污水四处横流,不仅能解决村庄雨污水排放无序困境,还可以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四是因地制宜植绿护绿,乡村美离不开生态绿化相伴,提升人居环境需要根据村庄居住空间统筹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工程,构建村在绿中、美在村中的生态村落,提升村民生活村庄林地及国土空间管护水平。五是结合城镇信息化建设,加快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构建网络、物流、政务、医疗等一体化终端信息平台,打通村民生活办事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务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提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村民生活便捷度,丰富村民精神文化内容。
(二)完善整治提升的保障机制,促进环境整治提升的常态化与长效化。人居环境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执行,按照制度规范强化监督与指导,确保环境提升工作实现上下联动,邻里左右协作配合,常态长效。一是不断健全自我管理规范机制。发挥好村规民约的规范引导作用,突出村组织的引领带头功能,将环境整治、设施维护、常态监督等事项纳入村规民约范畴、纳入村集体日常管理议程进行引导。将环境提升工作量化为村民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村民权利义务内容,同时明确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负面清单关联机制,以形成村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外在约束力,引导村民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促进村民自主参与的常态化。二是创新环境提升激励机制。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环境提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村民有效参与的内生动力,有效利用村庄资源,诸如公益岗位、积分超市、奖励红榜、公共服务政策等吸引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开展年度评比,奖优罚劣,倡导优秀典型,激发积极性。三是落实乡村人居环境政策资金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有关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政策落实的监督,发挥好专项督查、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检查,确保政策直插基层,直抵农户,杜绝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优亲厚友,个人主导现象。发挥审计功能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使用的监督评价,遏制专项资金外溢风险,把好民生资金使用关,切实让村民在美好生活向往中得实惠,有奔头。
(三)建立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投入机制。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也应策应乡村振兴同步谋划科学实施。一是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路径,合理进行县域乡域范围的整体规划,做到乡村布局错落有致,村貌与传统处处相宜,根据村落房屋及地形地貌科学布局乡村道路、水电、管网、文旅等设施,既节约土地又充分利用好乡村国土空间,做到村庄环境与乡村自然和谐统一,落实好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二是发挥好政府投入兜底保障机制作用,根据人居环境建设重点,由政府资金投入实施人居环境提升的基本设施领域,确保基本设施顺利建成达标使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资源的全覆盖,实现公共资源服务共享和效用的最大化。三是探索一村一貌的人居环境提升市场化筹资方式建设特色鲜明的乡村人居环境,根据村庄发展特点引导社会资金、村民资源、劳力补偿等补充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的改善型环境提升项目,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有特色上品质可持续。
作者简介:李韶杰,男(1974.9-),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三农服务管理,思政教学,籍贯(江西省分宜县),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邮编;338004
课题项目:本文为2024年新余市社科规划项目《城乡一体化视角中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对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J].郭倩倩.群众,2022(8)
[2]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困境解析与对策研究[J].周中仁.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1)
[3]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江苏省常州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农村经济,2024(2)
[4]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J].经济日报,2021(12)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