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张立梅 薛梦霞 王国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1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谋划,又有实践层面的全面部署,充分凸显了着我们党的思想智慧和实践主张,党的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复兴大任的强国青年及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1 政治维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1.1 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赓续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此,“德育”被置于首位,充分说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德育工作的重视。1981 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件中“德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再次被强调。进入到 21世纪后,全球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与竞争。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人的创新创造精神,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考和把握也更加深入,“美育”被纳入教育方针,育人目标得以进一步拓展。1999 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建设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站在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征程上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此,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被正式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我国高校的育人工作也由此进入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1.2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立德树人工作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尤其是世界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人类正面临着相互叠加、深刻宏阔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时代青年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磅礴力量,他们注定要在强国建设道路上勇往直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发展规律,精准地把握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定力,进一步增强强国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永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做好德育工作,高校责无旁贷,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所系,广大思政课教师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扎实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课程融合、模式构建、有序推进,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所赋予的强国使命,以谱写立德树人工作新篇章。
2 时代维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 一)“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
一方面,“时代新人”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思想精粹。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与人的问题分不开,关于人的本质与价值、人的四重规定性、人的发展样态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的重大理论命题,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人之谜”的哲学自觉和科学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在考察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实现必须有能够承担起这一人历史责任和使命的主体,即“一种全新的人”,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2]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社会形态的变化更替不但需要新人,也必定会创造出新人。同时,“时代新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人”话语在传承迭代中赓续的结果。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培养打造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时代新人也必将被“时代”赋予新特质、注入新内涵。
(二)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涵育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始终是时代前列的引领着、奋进者。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紧密相关,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也遥相呼应。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锐意进取,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夺取新胜利,必然需要“育新人”,也必然期待时代新人以激昂的斗志和过硬的本领,扛起如山的责任。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物质富足、文化浓厚,但国家仍有所需、人民仍有所盼,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念兹在兹,一直重视、关心着青年的成长,时常勉励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激励他们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传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怀抱理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而圣则圣矣 , 立志而贤则贤矣。可见,青年大学生只有心怀崇高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才会拥有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力量源泉。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加深青年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及时汲取党的二十大精神给养,从而引导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理想,涵养爱国爱民之情及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继续发扬实干精神,勇毅前行,砥砺强国之志、力践报国之行,在新时代的广袤天地中赓续奋斗。[3
3 实践维度: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遵循
(一)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紧迫性
守正是底色,创新是动力,两者是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守正能保证创新的正确方向,创新则能赋予守正新的时代内涵。
当前,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新征程上一系列变革挑战的需要,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诉求等都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出诸多新的挑战。一是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在逐渐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话语。随着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 , 为思政课话语传播提供了新方式和新载体。但与此相伴而生的“碎、乱、微”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少负能量话语的蜂拥而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主流的话语被遮蔽,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缺陷、道德品质瑕疵也面临被放大和公开化的处境。可见,主导话语始终处在一个被不断建构与解构的高压竞争中。另一方面,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及能力急需提升,以实现与数字化时代的协同共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去掌握数字基本技能,加强数字化与教学的融合点、平衡点的思考与研究,科学掌握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想动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然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思政课教师,其知识体系、能力素质与数字信息时代的要求错位,表现出与信息时代所引发的教育领域深刻变革不适的窘态,进而制约了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普及[4]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应主动将守正创新贯穿于其建设的全过程,在“守正”中筑牢根基,在“创新”中增强发展动力,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二)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思政课守正创新
党的二十大主题既鲜明响亮又振奋人心,是大会报告的灵魂。它不仅宣示了我们在新征程上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也明确了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脚踏实地、昂扬奋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守正创新”纳入大会主题,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5]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来引领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是突破教学困境、促使教学成效再上新台阶及开辟思政课改革发展新路径的必然举措。
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理论,将其适合融入教学,将极大地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展现思政课的活力和魅力,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帮助新时代大学生辨明错误思潮,增强他们对“四个自信”的认同,从而自觉做到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情感上的诚挚和笃定。回应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出现的价值性危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应在锚定育人价值基础上实现观念的创新和转型。[6] 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恢宏的战略思维、全面的辩证思维、科学的历史思维等,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必将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如能促使广大思政课教师站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困惑及心理需求等,实现精准教学,改变“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也只有深谙思想政治教育与数智时代深度融合的“变”与“不变”,才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感知环境、信息环境等,为大学生提供多维丰富的教学环境,也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政文 . 王维国 : 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哲学智慧[J].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2(2):3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2:307.
[3] 王桂林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 基本原则与推进策略 [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89-90.
[4] 梅萍 . 白如 :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样态 . 挑战与提升策略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4):73-74.
[5]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2.
[6] 顾海良 : 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 [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2(4):1-3.
作者简介:张立梅(1980—),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薛梦霞(1995—),女,汉族,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国顺(1981—),男,汉族,安徽池州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 2023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SZ0773);江苏省教育厅 2024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SJSZ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