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玉米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关键点研究

作者

刘培红

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 013550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清晰地指出,全球玉米需求在未来十年间仍将持续刚性增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增长趋势更为显著。与此同时,主要玉米生产国如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报告显示,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及病虫害种类演变更趋复杂化,正日益成为威胁产量稳定的关键诱因。气候变化背景下病虫害发生规律出现新特点,而传统防治技术往往缺乏快速响应与动态调整能力,使得构建一套能够适应现代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需求,融优异种植技术、精准早期监测与生态友好防控技术为一体的玉米高效可持续生产核心技术体系,变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一、玉米种植的技术关键点分析

(一)播种密度与空间配置的精准设定

精确控制单位面积内的玉米植株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模式成为高产栽培的基础前提,密度设定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品种特有的株型特征、叶片伸展角度与耐密植程度、目标收获物类型籽粒或青贮、土壤肥力供应水平及所处生态区域的光温资源状况共同形成的综合约束条件,将机械播种装备的精准控制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相融合实施标准化定距点播,在春玉米主产区通常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即紧凑行距搭配宽阔通风道,以优化群体内部光能截获率与空气流通效率,针对丘陵坡地则需要根据地形起伏调整种植密度梯度并确保等行距配置以维持水土保持效能[1]。

(二)水肥协同调控机制的动态实施

基于土壤墒情实时监测数据与植株关键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图谱所构建的水肥耦合管理技术正在成为现代玉米种植标准操作规范核心环节,需要在播种前依据土壤检测报告的有机质含量和基础氮磷钾丰缺程度科学制定基肥配比方案,重点将 40% 以上氮肥和全部磷钾肥结合整地作业深施于根系密集分布层,依据主茎展叶数确定追肥关键时期特别是大喇叭口期结合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将剩余氮肥分次施入,在沙质土壤区推行膜下滴灌技术同步实现灌水与肥液精准输送,而粘重土壤区域则推荐微喷带系统均匀湿润土壤避免板结现象产生。

(三)机械化播种作业参数的标准化控制

采用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械实施标准化种植作业,需要根据目标耕层结构特性动态调整开沟器入土角度确保形成均匀一致的播种沟槽环境,将播种深度严格控制在 3.5 厘米至 5 厘米区间范围内以适应不同类型土壤的保墒特性与幼苗顶土能力差异,同时实时监测排种器工作状态保证单位时间投种频次与理论值偏差低于3% ,特别注意在种子与肥料同机播施场景中必须设定至少5 厘米的横向物理隔离带避免种肥直接接触导致根系灼伤风险。

(四)全生育期田间管理的时序化操作规范

在玉米从播种萌发至生理成熟的全生育周期内需要分阶段执行标准化田间管理程序,苗期管理核心在于出苗后 7 天内及时核查缺苗状况并采用浸种催芽的预备苗实施移栽补缺同时开展三次深度低于 5 厘米的机械浅中耕松土作业以切断土壤毛细管降低蒸发量,在株高达 1米时结合中耕培土机具实施垄体高度 15 厘米以上的覆土护根操作以增强气生根发育抗倒伏能力,进入蜡熟末期玉米籽粒乳线消失且黑色层形成的生理标志出现时应立即调度籽粒直收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并将田间破碎率控制在 3% 以内,若遇连阴雨天气无法实现机械直收则需要人工抢收带穗植株悬挂于通风棚架避免穗腐病大规模发生。

二、玉米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点分析

(一)病虫害早期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依托区域病虫害监测站点网络收集的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灯诱成虫峰次数据及大田系统调查获得的幼虫发育进度记录等信息构建多维度动态监测数据库,联合农业气象部门建立玉米螟羽化进度预报模型与玉米大斑病孢子扩散风险评估算法,当连续三天平均相对湿度超过75% 且气温处于 22 至 28 摄氏度区间时通过手机短信与数字平台同步向基层植保专干发布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防治适期预警,在玉米生长关键时期,特别关注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阶段,组织田间巡查队伍,每隔五日对中下部叶片正反面进行白背飞虱若虫密度与玉米螟卵块着生位置的专业核查,并详细标记危害中心点坐标,便于后续精准处置。

(二)物理与生态阻断技术的协同应用

在规模化种植区域边缘带系统性布设宽度超过 15 米的紫花苜蓿与藿香蓟等植物缓冲带作为玉米螟天敌瓢虫及寄生蜂的稳定栖息地,成方连片种植区采用每 20 亩间隔布设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组成联合防控网络在成虫盛发期每日黄昏自动启动运行直至次日清晨,针对迁飞性害虫在重点迁入通道使用标准高度 8 米的银灰色塑料条带间隔悬挂形成物理驱避光栅,结合草贪夜蛾趋化特性在田埂处每亩安置三套含有性信息素缓释芯的特殊结构诱捕装置实现雄成虫群体干扰交配目标。

(三)生物防控与化学药剂的协调控制

当玉米螟百株累计卵量达到 15 块或小斑病发病中心初见病斑且病叶率突破 5% 临界指标时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复配球孢白僵菌油悬剂实施统防统治作业重点针对喇叭口内部喷施药液形成生物保护屏障,若病虫害持续发展超过经济阈值则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与四氯虫酰胺分别配制为水乳剂与悬浮剂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段通过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实施茎叶定向喷雾,所有药剂施用过程必须保证植株中下部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液,同时将操作时段的田间空气流动速度严格限制在3 米每秒以下,以防药液漂移[2]。

(四)抗性品种布局及栽培避害管理

依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的年度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结果制定具体品种布局策略优先选择携带多个抗性基因且经省级审定推广目录公示的耐锈病或抗螟虫专用玉米品种实施空间隔离带状种植,调整播种时间窗口使玉米抽雄吐丝期避开当地灰飞虱第五代若虫扩散高峰期从而实现传毒关键期避让,在田间管理操作中,重点执行健康植株培育规范,包括及时清除田边渠埂处的稗草,与狗尾草等中间寄主植物深埋处理。同时雨后立即组织开沟排涝,降低田间冠层湿度破坏叶斑病孢子萌发环境湿度条件。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玉米种植体系中的栽培技术核心环节与病虫害绿色防控难点明显,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性玉米生产全程技术规程云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专家知识库支持模块与基层人员移动终端交互系统,实现技术参数的动态优化与应急措施的快速响应机制。特别需要深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主要病虫害灾变规律的定量模拟研究,依据气候情景,预测优化抗逆品种选育方向与跨区域轮作制度设计,推动建立覆盖玉米全产业链的病虫害生态补偿机制与技术应用效益评估标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提供更具韧性的玉米生产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梅 . 玉米种植技术关键环节及科学有效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5, (05): 217-219.

[2] 凌水平. 玉米种植技术关键环节及科学有效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J]. 种子世界 , 2024, (12):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