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北疆文化品牌视域下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发掘研究

作者

包若冰 崔丹 王海卓 郭思先

呼伦贝尔市委党校

一、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历史脉络

内蒙古戍边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是一部“从烽火台到防护林”的演进史,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古代将士以血肉筑长城,今日民众以绿意守边疆,戍边的形式在变,但其内核——守护家园、包容共生、矢志奉献——始终未变。

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为抵御匈奴南下,在阴山南麓修筑长城(如赵武灵王所筑“赵长城”),设朔方郡、五原郡,推行“屯田戍边”,迁徙军民开垦土地,形成“兵农合一”的边疆防御体系。汉朝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促进草原与中原的早期交融。

在元朝时期,蒙古帝国建立横跨欧亚的驿站网络(“站赤”),将戍边与商贸结合,北疆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枢纽。元朝在漠南设立“中书省”管理汉地,同时保留蒙古“千户制”,形成“二元治理”模式。

在明清时期,明朝设“九边重镇”(如大同、宣府),招募蒙古骑兵(“达官军”)充实边防;清朝推行“盟旗制度”分化蒙古部落,通过联姻(如满蒙联姻)和宗教(扶持藏传佛教)实现文化戍边,并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驻防八旗,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在晚清边疆危机时期,面对沙俄蚕食外蒙古、日本渗透东部,蒙古族将领僧格林沁率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抗击英法联军,土默特部贡王抗垦斗争维护牧民权益,体现边疆民族的“守土”意识。

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成为抗日重要战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团结蒙汉军民,乌兰夫组建“蒙古抗日游击队”,以“团结抗日”凝聚民族共识,戍边文化升华为家国存亡的共同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作为首个省级自治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如内蒙古兵团)屯垦戍边,既巩固国防又发展经济,例如建设包钢(“草原钢城”)支援全国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戍边内涵从军事防御转向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内蒙古境内造林固沙,库布其沙漠治理成为全球生态典范;乌兰牧骑以文艺巡演传播民族团结,成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二、内蒙古戍边文化的时代价值

内蒙古戍边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边疆治理与守护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遗产,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又在新时代焕发出保护生态、促进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多重价值。内蒙古戍边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指南,它以生态屏障守护国土安全,以民族团结凝聚中国力量,以文明互鉴促进世界理解,彰显着边疆地区在强国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一是在国家安全屏障方面,从“军事戍边”到“立体戍边”。注重生态安全,内蒙古草原、森林和湿地占全国生态功能区面积的 20 % ,通过退牧还草、禁牧轮牧等政策,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抵御风沙南侵(如京津冀沙尘暴治理)。注重国防安全,中蒙、中俄边境线长达 4200 公里,边防官兵与牧民联合巡边(如“草原 110”联防机制),无人机、遥感技术提升边境监控能力,传统戍边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

二是在民族团结方面,从多元共存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互鉴上,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等传统活动被纳入国家级非遗,蒙汉双语教育、蒙古文数字化保护促进文化传承,呼伦贝尔“民族团结示范村”展现多民族共居的和谐图景。在经济共生上,边境口岸(如满洲里、二连浩特)依托“一带一路”发展跨境贸易,蒙医药、绒毛加工等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实现“兴边富民”。

三是在文明交流纽带方面,从“草原丝绸之路”到“国际走廊”。在历史遗产活化上,“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元上都遗址保护彰显内蒙古在中外交流史上的枢纽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历史戍边重镇(如阿尔山)转化为跨国合作平台。在文化输出上,马头琴、呼麦等艺术形式登上国际舞台,乌兰巴托国际那达慕吸引全球游客,戍边文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四是在精神传承创新方面,从“英雄史诗”到“时代楷模”。在传统精神延续上,蒙古族谚语“马背上生,马背上死”的豪迈气概,与当代“北疆楷模”(如治沙英雄宝日勒岱、边防战士杜宏)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在红色基因传承上,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纪念馆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戍边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

三、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内涵体现

内蒙古戍边文化是边疆治理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内涵通过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精神内核的深层凝聚得以完整呈现。三者共同构成“有形之体、无形之魂、永恒之道”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守护着历史的记忆,更在当代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 的使命中,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文化韧性。理解其立体内涵,方能真正读懂内蒙古何以成为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的鲜活缩影。

(一)物质文化遗产:戍边实践的历史见证

物质遗产,如长城、古城,凝固了边疆治理的实践智慧。一是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与烽燧,赵长城(战国)、秦汉长城、金界壕等遗址,体现中原王朝与草原政权对边疆的军事博弈。例如,包头固阳秦长城遗址的烽火台、戍堡,是“屯田戍边”政策的实物载体。古城与要塞,辽上京(巴林左旗)、元上都(正蓝旗)、归化城(呼和浩特)等古城,融合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城市规划,见证边疆治理的多元融合。二是经济与宗教建筑,驿站与商道,元朝“站赤”驿站网络(如应昌路故城)、清代旅蒙商号“大盛魁”遗址,反映军事戍边与商贸互动的共生关系。三是生态智慧遗址等,游牧聚落遗址,匈奴单于庭遗址、蒙古汗国斡耳朵(宫帐)遗迹,展现“逐水草而居”的生态适应性。 水利工程,清代“公主渠”(今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系统,体现戍边屯垦与生态改造的智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疆生活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那达慕、长调,赋予文化以流动的生命力。 一是仪式与节庆,那达慕大会,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通过竞技强化集体认同,现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祭敖包,融合萨满信仰与藏传佛教的生态祭祀仪式,传递“敬畏自然、守护草原”的伦理。二是艺术与技艺,音乐与史诗,长调民歌(如《辽阔的草原》)以悠远旋律表达家园眷恋;呼麦(喉音艺术)模拟风啸马嘶,成为草原的声音符号。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口传千年,塑造戍边者的英雄人格。手工艺,蒙古族马鞍制作、达斡尔族桦树皮雕刻、鄂伦春族狍皮服饰技艺,体现多民族适应边疆环境的创造力。三是知识与实践, 游牧生态智慧,蒙古族“四季轮牧”经验、达斡尔族“林草共生”耕作模式,被纳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精神内核:边疆守护的永恒之道

精神内核,如家国情怀、生态伦理,则构成边疆永续发展的价值根基。一是家国一体的忠诚观,历史基因,成吉思汗“大札撒”法典强调“守护汗国疆土”,与中原“天下观”融合为“守土卫疆”的共同体意识。现代表达,边防官兵“界碑描红”仪式、牧民“护边员”制度,延续“寸土不让”的精神血脉。二是生态伦理的共生观,传统哲学,蒙古族“敖包祭词”中“天父地母”的自然崇拜,与汉族“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生态共识。现代升华,库布其沙漠治理者“绿进沙退”的实践,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绿水青山即边疆屏障”的新理念。三是包容共融的团结观,文化交融,“蒙汉调”民歌(蒙语歌词 + 晋剧曲调)、“安代舞”融合萨满仪式与汉族秧歌,体现艺术无界。社会共识,谚语“草原上的草有千万种,地上的人要一条心”,凝练多民族共守边疆的生存智慧。四是英雄主义的奉献观,史诗精神:《江格尔》中宝木巴国勇士“为家园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与当代“北疆楷模”的牺牲精神(如边防烈士杜宏)一脉相承。 集体记忆,乌兰牧骑队员“一辆马车走遍草原”的巡演传统,诠释文艺戍边的红色基因。

五、内蒙古北疆文化品牌视域下戍边文化的发掘策略

在内蒙古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戍边文化是彰显地域特色、凝聚民族精神、传递生态智慧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将戍边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内蒙古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从品牌定位、资源整合、创新传播、产业融合、保障机制五个维度,系统探讨戍边文化的发掘路径,旨在为北疆文化品牌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提炼戍边文化的核心价值符号

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品牌化,需以“守护与共生”为核心,提炼具有我国各民族共鸣的精神内核与符号体系。历史维度上,戍边文化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融的见证。从战国赵长城到清代归化城,从匈奴单于庭到元上都遗址,军事防御、商贸往来、宗教传播在此交织,形成了“长城 - 草原”二元共生的边疆治理模式。例如,包头固阳秦长城遗址不仅是军事工程,更是“屯田戍边”政策的缩影——汉代在此设朔方郡,移民戍边、开垦农田,使游牧与农耕文明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精神维度上,戍边文化凝聚着“家国同构”的价值观。成吉思汗“大札撒”法典强调“守护汗国疆土”,而明清时期“走西口”移民与蒙古族“敖特尔”互助传统,则升华为“以边疆为家”的共同体意识。这种精神在当代演化为牧民护边员、治沙人、边防战士的奉献实践,构成品牌的情感支点。

符号提炼需兼顾历史与当下。物质符号如阴山岩画中的骑兵征战图、元上都的宫殿遗址、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工程;非遗符号如长调民歌中的家园咏叹、那达慕竞技中的团结叙事、蒙医药中的生态疗法;精神符号如“男儿三艺”的勇武精神、“敖包祭祀”的生态伦理。这些符号需通过现代话语重构:例如将“金戈铁马”转化为“绿色戍边”的生态守护,将“茶马互市”转化为“一带一路”的商贸纽带,使传统价值与时代议题共振。

品牌定位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中国北疆·文明戍边”的地域特色 IP。这一 IP 需突破地域限制,以“草原丝绸之路”连接中华文明与欧亚文明,以“绿色长城”呼应全球生态治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载体。

(二)构建“戍边文化+”产业链

戍边文化的产业化,需以文化遗产活化、非遗创新、生态价值转化为抓手,构建“文化+”融合生态。

物质遗产活化是基础。内蒙古拥有 4300 公里长城遗址(占全国总长度 1/3)、7 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但保护与利用失衡。以元上都为例,其“申遗”成功后,需从考古观光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利用AR 技术复原宫城布局,游客可“穿越”到忽必烈时代,参与朝会仪式、驿站传讯;开发“数字戍边博物馆”,整合阴山岩画、黑水城文书等资源,通过全息投影再现戍边生活场景。同时,需建立“低干扰开发”模式,如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聚落遗址,可设计“星空蒙古包”野奢营地,限制游客容量,避免生态破坏。

非遗创新是关键。内蒙古有 89 项国家级非遗,但多数面临传承断层。需推动“非遗 IP 化”,例如将马头琴音乐与电子乐融合,打造“草原电音”品牌。联合时尚设计师推出“敖包纹样”高定服饰,让非遗走出内蒙。传统节庆也需迭代,那达慕大会可增设“戍边文化主题赛道”,使竞技成为文化叙事媒介。

生态价值转化是亮点。草原、森林、沙漠占内蒙古面积的 8 0 % ,其碳汇潜力亟待释放。可推出“戍边绿卡”碳信用产品,企业购买碳汇即可冠名“戍边生态林”,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碳足迹。库布其沙漠的治沙经验可包装为“中国方案”输出:建设“全球治沙实训基地”,吸引国际学员参与草方格种植、光伏治沙,同步开发沙漠SPA、骆驼骑行等体验项目,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创新传播:打造破圈影响力

戍边文化的传播需突破地域与代际壁垒,以内容创意、新媒体、国际合作为引擎,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内容生产是核心。影视领域,可联合国际团队拍摄纪录片,以牧民护边员、边防AI 机器人、治沙工程师的视角,展现戍边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发动画电影《江格尔:草原英雄传》,将史诗英雄重塑为生态守护者。文学领域,出版戍边文化相关理论书籍,以戍边故事为主线弘扬戍边文化等。

新媒体传播需精准触达。短视频平台发起“我为戍边代言”挑战赛,用户可拍摄“蒙古袍变装”“呼麦挑战”等内容,优胜者获“北疆文化体验官”称号;直播领域,扶持牧民网红“草原达西”,日常直播放牧巡边、敖包祭祀,带货马奶皂、银器等手工艺品。元宇宙领域,在 Decentraland 搭建“数字那达慕”,用户穿戴虚拟蒙古袍参与赛马竞速、蒙医问诊,NFT 数字藏品如“成吉思汗数字盔甲”可拍卖收藏。

国际传播需战略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举办“北疆文化周”,展出“长城与草原的对话”艺术展,乌兰牧骑巡演结合当地民俗,通过多元载体,使戍边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IP。

(四)产业融合:赋能边疆经济

戍边文化的价值释放,需以文旅融合、科技赋能、边境经济为抓手,激活区域发展动能。

文旅融合是主线。设计“金戈铁马”军事戍边线:从包头秦长城遗址出发,经武川北魏六镇、朱日和训练基地,游客可体验古代甲胄制作、现代军事演习观摩;打造“绿色戍边”生态线:库布其沙漠绿洲、呼伦贝尔草原牧场、大兴安岭森林哨所串联,提供治沙研学、驯鹿迁徙观测、界碑描红等深度体验。沉浸式项目如二连浩特国门景区的“茶叶之路”实景演出,游客扮演晋商与蒙古王公谈判通关,通关文牒可兑换文创折扣券。

科技赋能是杠杆。建立“北疆文化遗产基因库”,利用 3D 建模复原残损遗址,AI算法解读阴山岩画符号;开发“戍边文化 AR 导览”APP,扫描草原地貌即可触发霍去病北击匈奴、晋商驼队过境等历史事件动画。在锡林郭勒试点“智慧牧场”,游客通过APP 远程认养羊群,实时查看AI 放牧动态,羊肉直邮到家并附碳足迹证书。

边境经济带是增长极。满洲里、策克口岸建设“戍边商贸文化综合体”,展销中蒙俄三国手工艺品、艺术品;开通“茶叶之路”跨境旅游专列,车厢内还原旅蒙商号场景,乘务员身着民族服饰讲解商贸史。争取设立“北疆文化保税区”,吸引国际画廊、拍卖行入驻,打造欧亚艺术品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 年蕊 . 北疆文化嵌扣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篇章的深层底蕴、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J]. 北疆文化研究 ,2024(05):10-16.

[2] 简小文 . 北疆文化的基本构成与实践路径 [J]. 北疆文化研究 ,2024(01):30-35.

[3] 孟宪平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特征论析 [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01):21-28.

2024 年度内蒙古社科院分院课题《北疆文化品牌视域下内蒙古戍边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研究》,课题编号2024SKYFY019,主持人包若冰。

包若冰 图书馆馆员

崔丹 助理讲师王海卓 助理讲师郭思先 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