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德宏傣族舞蹈风格的独特性与保护思考
张源婷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一、德宏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手形特点
德宏傣族舞蹈的手上动作特点鲜明 , 给人以极强的印象。德宏傣族舞蹈的手形具有很强的模拟性 , 如孔雀舞、马鹿舞、鱼舞等等 , 对模拟性动作的运用是傣族舞蹈的一个重要创作路径。手形动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爪形、曲掌、冠形、嘴形、掌形 [1]。傣族舞蹈的手形一般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 , 比如爪形就形似孔雀 , 舞者的拇指与食指贴合好似孔雀的嘴 , 这样的傣族舞蹈有很多 , 可以说是傣族舞蹈的最大特点。手的位置也有很多, 比如高展翅、低展翅、平展翅、合翅、抱持、顺展翅、侧展翅。傣族的手位也颇具特色 , 在与手形相结合时可以很好地展现出傣族舞蹈的优美曲线 , 但是又会有一种刚柔相济的感觉 , 柔是因为傣族舞蹈的手形与手位展现出的曲线美 , 而刚又是因为手位所带来的位置冲击。手的动作上 , 傣族舞蹈有翻腕、内曲、外掏、后轮、平摆翻腕、晃手翻腕、云拉手等。不同的手部动作都具有不同的含义 , 翻腕、内曲可以很好展现出优美而典雅的动作造型 , 而一些手部动作也来源于对于孔雀等动物的模仿 , 例如德宏傣族的孔雀舞模仿孔雀展翅、飞翔等手部动作 , 表达出德宏傣族人民对于美好的向往。
(二)体态特征
德宏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是给人一种曲线之美的同时 , 还带有一丝含蓄、娇柔的审美感受 , 其体态最大特点是柔中带刚 , 刚柔并济。一方面因为德宏傣族人民长期与良好的自然和谐共处 , 与大象、孔雀等等生物共存, 让德宏傣族舞蹈的主要体态以“一边顺”与“三道弯”而著名,其大部分动作都是围绕着体态而变化的 , 在下半身保持半蹲的状态下 ,尤其身体以及手臂的每个关节的弯曲 , 形成了傣族独特的三道弯体态造型。比如 , 当三道弯的体态在舞者表演的过程中出现时 , 则身体就会呈现出前凸后翘的造型 , 其形态优美而典雅 [2]。“一边顺”来源于德宏傣族人民劳作时往往手与脚同侧而出 , 这一动作也很好的融入了德宏傣族的舞蹈中。具有独特的曲线美 , 能够将女性阴柔、妩媚的特质充分展现出来。并且通过摆头、扣肩、侧腰、提跨等动作 , 手脚同出一侧 , 腰身扭向另一边 , 头自然摆向手脚一侧 , 反方向出跨 , 身体自然呈曲线状态 ,德宏傣族舞蹈中将这种“一边顺”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 更加柔美、细腻 , 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像摇曳婆娑的花影一般曲折舒展 , 腰身扭动和跨步上体非常灵活。傣族人民对于蛇、孔雀的崇拜也影响了傣族舞蹈的体态, 例如舞者扭动的姿态不禁让人想到蛇缱绻的姿态。
(三)动律特征
德宏傣族舞蹈的整体动律幅度偏小 , 节奏宛如微风中轻轻摇摆的柳树枝条 , 正如德宏傣族人民悠然自得的生活一般。德宏傣族人民因为长期以来居住在防潮防热的竹楼中 , 注定了其舞蹈动作不可能是大开大合且猛烈的动律 , 因为生活环境和居住场所都是如此 , 所以德宏傣族舞蹈的动律偏平稳、幅度小。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规律:从傣族舞蹈动作的整体设计来看 , 舞蹈动作较为舒展平缓 , 幅度较大的跳跃动作较少 , 其节奏也多选用连续不断的 2/4 拍 [3], 而这样的舞蹈动作设计正是源于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的亚热带地区的湿热气候。傣族舞的基本动律分为正面起伏、旁边起伏和脚步的正步起伏。总的来说 , 其基本律动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 , 重拍向下沉 , 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 ,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 , 踢起时快而有力 , 落地时轻而稳 , 这种律动实现了力与美结合 , 将其表现为孔雀的轻盈与大象的稳健整合在一起。
二、德宏傣族舞蹈的继承与发扬
(一)运用新媒体保存和传播德宏傣族舞蹈文化
德宏傣族舞蹈的保存和传播离不开运用新设备的运用。德宏傣族舞蹈也受到了很多影响 , 例如架子孔雀舞 , 已经慢慢被人所遗忘或是受到现代舞蹈的冲击失去了原有的面貌。早期为了保护这些民族艺术 , 都是通过文字资料或摄像等方式 , 现在我们要利用好新技术。例如 , 面对德宏傣族舞蹈艺术 , 我们应该建立起博物馆式的保护机制 , 我们还可以运用 VR 技术立体记录德宏傣族舞蹈 , 这样在后人进行学习、传承时可以更为细致观察最为标准和传统的德宏傣族舞蹈。还应该利用好新媒体来进行传播德宏舞蹈文化。过去人们提起傣族舞蹈脑海中仅有孔雀舞 ,我们应该运用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推动德宏傣族舞蹈文化的传播 , 可以发起德宏傣族话题的网络视频拍摄 , 例如在抖音上发起德宏傣族舞蹈模仿或挑战, 在全民摄影的环境下激发大众对于德宏舞蹈的兴趣并踊跃尝试。
(二)深入挖掘德宏傣族文化内涵
德宏傣族舞蹈的价值远远不是停留在舞蹈动作表面 , 为了传承和发扬德宏傣族舞蹈应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 , 都不同程度积淀着本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 , 而且 ,对于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在进行德宏傣族舞蹈的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德宏舞蹈深邃的文化内涵 , 全方位的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背景 , 不是仅仅停留在身体的训练 , 而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 , 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 , 比如让舞蹈学习者了解德宏的地理环境和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 还可以讲解一些德宏傣族人民的神话故事 , 这样可以使我们不仅知道动作怎么做 ,还知道了为什么和有什么寓意。此外 , 要理解德宏傣族的舞蹈动作 , 还必须了解傣族的文身文化传统。深入了解这一审美观对于理解傣族舞蹈的文化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三、结束语
在 50 年代初 , 在德宏地区可以看到节庆日跳“嘎光”的情景 , 不分性别和年龄 , 他们自由舞蹈 , 想要传承德宏傣族舞蹈就要理解这种审美文化。总之 , 德宏傣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丰富 , 在传承德宏傣族舞蹈时只有深刻理解了其内涵才能说是真的做到了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焕婷 . 傣族舞蹈中“ 三道弯” 的审美属性 [J]. 黄河之声 ,2016(02).
[2] 瞿美子. 浅谈当代傣族舞舞蹈风格在原始傣族舞里的创新[J].科技资讯 ,2008(31).
[3] 庄毅南 . 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评析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作者简介:张源婷(2000—),女,湖南怀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