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互融 三平台互促”产教融合框架应用效果分析
魏媛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随州 441300
一、引言
“汉派服装”作为中国服装产业的重要一极,曾以男装、女装为主的规模式制造闻名。然而,在全球时尚浪潮、数字化消费兴起的背景下,传统的以加工制造为核心的汉派服装产业面临着设计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式微、供应链反应迟缓、数字化转型乏力等严峻挑战。产业的转型升级,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转型升级。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直接决定了服装的版型、舒适度、品质与生产成本。在汉派服装走向“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率”的发展道路上,对结构设计师的能力要求已从传统的“会打版”转变为“懂设计、精工艺、通数字化、晓市场”的复合能力。然而,反观当前许多院校的教学,仍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传统、与产业真实流程脱节等问题,培养出的学生难以迅速适应企业的数字化、快反化需求。
二、当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汉派服装产业的新需求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1. 技术滞后性。教学多依赖于手工制版、二维CAD 软件,对日益普及的服装3D 数字化设计(如CLO 3D、Style 3D 等)引入不足,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存在“代差”。
2. 产学脱节。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与汉派服装企业面临的版型优化、成本控制、小批量快反等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密。作业停留在“纸上谈兵”或单一作品制作,未能经历完整的产品开发与市场检验流程。
3. 能力培养单一。过于聚焦技术本身的传授,缺乏将结构设计与市场需求分析、商品策划、数字化营销等环节串联起来的综合训练,学生缺乏产品化和商品化思维。
(二)汉派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新需求
1. 数字化能力。企业迫切需要掌握 3D 虚拟试衣、虚拟走秀、数字化版型库建设等技术的员工,以大幅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实物样衣成本,实现远程协同。
2. 复合创新能力。需要既精通汉派服装常用品类(如西装、衬衫)的结构精髓,又能融合新潮流、新面料、新工艺进行创新版型设计的人才。
3. 产品与商品思维。要求结构设计师具备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其设计的版型不仅要美观合体,还要具备可生产性、经济性,并能契合目标客群的商业诉求。
三、“三链互融 三平台互促”产教融合框架应用效果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与需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打破传统课程壁垒,以“产业链”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平台,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大服装”育人模式
1. 引入 3D 数字化设计核心技术。将服装 3D 设计软件(如 CLO3D)的教学全面嵌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从基础的人体建模、面料属性设置,到复杂的版片调整、虚拟试穿、动态展示,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升级。学生可在虚拟空间中无限次修改、试错,直观看到版型、尺寸、面料与造型效果的关系,极大提升学习效率和空间想象力。
2. 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微课、VR 实训资源、企业案例库、数字化版型库在内的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企业专家的工艺演示、经典版型解析,实现“线上学、线下练、虚拟验、实物做”的混合式学习。
3. 搭建校内校外联动平台。 校内建设配备高端3D 扫描仪、3D 打印、虚拟现实等设备的“服装数字化实训中心”;校外与汉派领军服装企业、数字化技术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真实项目组,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与流程。
(二)以企业项目为导向,融“产品链”入“课程链” 将结构设计课程与具体的企业项目绑定。
以某品牌羽绒服冬季新品开发为例,首先课程内容重组。围绕“羽绒服的产品开发”全过程,将原本割裂的《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课程链”。任务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学生以小组形式,承接羽绒服从市场调研、款式分析、面辅料选购、3D 数字化打版、虚拟样衣制作、成本核算到最终实物样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评分。成绩评定不再仅凭一张纸样或一件作品,而是综合其版型的合理性、数字化应用的熟练度、成本控制的准确性、团队协作及最终产品的市场潜力等多维度指标。
(三)嵌入新兴技术,打通“作品—产品—商品”转化链条
1. 虚拟仿真促进“作品”优化。利用 3D 软件,学生设计的版型可瞬间生成虚拟样衣,穿在虚拟模特上进行 360 度审视、动作模拟,检查是否存在结构缺陷、造型是否达到设计效果。这取代了传统多次制作白坯布的繁琐过程,使“作品”的成熟度在虚拟阶段就已大幅提升。
2. 数字化网络营销验证“产品”市场。 将完成的虚拟样衣或实物样品,通过虚拟走秀视频、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抖音)穿搭分享、线上预售投票等形式进行市场测试。收集真实用户的反馈数据(如点击率、点赞评论、预售量),反哺结构设计环节进行迭代优化(如版型松紧度、细节设计的调整),使“产品”更贴近市场。
3. 视频直播赋能“商品”转化。与电商企业合作,让学生在直播中担任“产品专家”或“时尚顾问”,讲解服装的版型特点、工艺细节、穿搭技巧。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与营销能力,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一件好的结构设计是如何成为商品的核心卖点的,最终完成从“商品”到“商业价值”的惊险一跃。
四、结语
在“汉派服装”谋求复兴与升级的时代命题下,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改革不能再闭门造车。必须坚持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以产教融合为根本路径。通过依托“产业链”、重塑“课程链”、打通“产品链”,并依托政校企共建的三大平台,就能培养出既扎根传统工艺又拥抱数字未来,既精通技术又谙熟市场的复合型服装结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郁士宽,高水平职业院校“四链集成”驱动专业群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 第 20 期:47—52.
[2] 汤正华,谢金楼.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23-128.
[3] 何杨勇 , 韦进 . 英国高校校企合作的策略模型分析 [J]. 教育评论,2011(6):160-162.
[4] 马永斌 , 王孙禺 .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5] 李玉倩 , 陈万明 . 产教融合的集体主义困境 : 交易成本理论诠释与实证检验 [J]. 中国高教研究,2019(9):67-73.
[6] 石伟平 , 郝天聪 .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 :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39(1):1-9.
1
作者简介:
魏媛(198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结构、服装CAD、服装市场营销。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23GB234)。
邮箱:619738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