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作者

宋春

泰安市新泰楼德镇第二中心小学 27100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不是知识和能力的简单相加。同样,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学生的学习也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上,而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运用“三维目标”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历。所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主体必然是学生,课堂中心必然是学生的“学”。

一、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引领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不再设定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上,而是落实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除了具体的学科素养,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毋庸置疑,综合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适应未来社会意义更大,同时,综合素养更具普适性和迁移性,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更广泛的问题、情境和生活领域之中,更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如,在学习《时、分、秒》时,教师如果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的就是简单的时间单位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学生可能只是认识了钟表上的时间,内心里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而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感受时间、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珍惜时间。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不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用心感受 1 分钟到底有多长,能干哪些事,是利用 60 秒来读几行书,还是唱一段歌……这样一来,他们所学习的时间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标尺,帮助他们完成对日常生活的计量和安排。进而,学生还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时间感甚至生命感,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享受学习、享受生活。如此,教师就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是直接教授知识,也不是言语教导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才是好教师,课堂才是高质量课堂。

二、重构教学内容,注重思维启迪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和方法,学生自己学会的才是思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就要从“教”转向“学”,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和对话交流,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 突出思维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元认知与自主学习策略。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展示阶段,学生在将详细的解题思路画出来或讲出来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就会更为系统,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 给学生的思维留白。当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创设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景。而要给学生思维留白,一方面是指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二是要给学生独立的深度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不要在学生一面临困难时就给出问题答案,而是要先鼓励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才是思维教学的正确过程,才是学生“学”的正确过程。

3. 注重原始教学。思维的基础是概念。教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化的情景中感悟和理解感念,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探寻和构建概念之上的公理与公式。而且这种用“原始”方法获取的公理和公式,更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轻松实现“举一反三”和拓展延伸。说到底,还是动手操作、亲身探寻而来的知识,学生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且能迁移,解决更多问题,促使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4. 引发深度思维。大家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主要学科。然而,只有深度学习,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提升,形成迁移的能力。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受这几个概念的由来,感悟其身后隐含的“平等、公平、公正”。这样学生就容易厘清这些概念,知道它们应该用在什么场景下。像要反映某省或某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中位数比平均数要更加合理;而要计算体操运动员的最后得分时,将最高分和最低去掉,然后再算平均分更为合理。随着问题的不断展开,学生的思维也不断深入。深度学习是超越表层的、进入逻辑和意义的统一。那么更进一步,深度学习是学生学会思维和学会做人的统一。因为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获取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他们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真实感悟。

三、再造教学流程,培养数学品格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先学后用”,而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学习是“学用合一”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思想、感悟数学学科特性,更是在数学精确、严谨、简洁、通用等特点的熏陶下,养成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求学态度,涵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感,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习课堂上,教师重视和放大“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方法的寻找、试验和确立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借助“去语境”等表达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如,对于一块草坪的大小描述,语文通常是“这片草坪真大啊”,而数学的描述则是“这是一块长 150 米宽 120 米的草坪”。瞬间,学生对草坪的大就有了清晰的感受,也感悟到了“有理有据”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加严谨和尊重事实,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意识。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意义重大,是连接他们知识与素养的桥梁,是他们学会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学用合一、学创合一的重要过程。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强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从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出发,思考能为学生的“学”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引导,统筹协调目标、内容以及过程等教学要素,相信并依靠学生的能力,让“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有效的发生,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素养不断养成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江苏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祥旺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构建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