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

张海玲 张旭光 刘明 卢晓晖 张圣新

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通过“双高计划”“双优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仍面临多重问题和挑战。以为例,其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在服务区域“1+3+4”现代产业体系时,暴露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结构失衡等典型问题。本文基于政策背景与实践案例,系统梳理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中的关键痛点,为后续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不足

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目前多沿用传统学科分类模式,如模具制造技术、电气自动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的划分界限清晰,缺乏跨领域融合。例如,天津市“1+3+4”现代产业体系中提出的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新兴领域,尚未在专业群中充分体现,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脱节。同时,尽管国家政策强调“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但中职院校在专业增设或淘汰上仍存在行政化倾向,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存在鸿沟

1.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虽然政策强调“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浅层。多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形式局限于实习基地挂牌、设备捐赠等,缺乏课程开发、标准制定等深层次协同。例如,某装备制造企业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后,仅提供少量岗位供学生岗位实习,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2. 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需求矛盾。装备制造行业技术迭代快,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日益细分。然而,职业院校仍以标准化课程为主,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兼具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编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现有课程体系难以实现跨专业能力整合,毕业生往往需企业二次培养。

(三)课程设置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

1. 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装备制造行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 CAD/CAM、工业互联网),但中职教材内容仍以传统加工工艺为主。例如,《机械制图》课程仍以二维图纸绘制为核心,未融入三维建模与虚拟仿真技术,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需重新学习数字化工具。

2. 实践课程比重偏低。受教学资源限制,实践课程占比普遍不足。以为例,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约4 0 % ,且多集中于基础操作训练,缺乏真实生产场景下的综合性项目实训。

(四)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力薄弱

1. 实训基地建设滞后。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载体,但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设备陈旧、场地不足等问题。例如,钳工实训仍停留在基础锉削练习,无法满足新版《钳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教学需求;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等新型实训技术未能普及。

2. 校企合作机制形式化。“产学研合作”常停留于协议层面,企业参与教学的程度有限。例如:企业导师进校园授课,多以讲座形式进行,缺乏对岗位技能的系统性传授;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师傅因生产任务繁重,难以提供有效指导。

(五)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1.“一体化”教师比例偏低。装备制造类专业要求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拥有企业实践经验。但中职院校教师多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一线生产经历,导致教学难以对接实际工作场景。

2. 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中职教师普遍重教学轻科研,对行业技术前沿关注有限。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的数量更少,难以将产业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 政策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尽管国家出台“双高计划”“双优计划”等政策,但地方配套措施不足。

2. 区域产业波动影响专业稳定性。装备制造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可能导致专业人才需求波动。

(二)内部因素

1. 学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中职院校缺乏科学的专业群建设规划,未建立专业动态评估机制,专业负责人多为学科骨干而非行业专家,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未能及时淘汰落后专业方向。

2. 资源投入结构性失衡。硬件资源过度向“显性”设施倾斜(如基地、设备投入),而忽视“隐性”资源投入(如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

四、改进方向与建议

(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产业对接

1. 构建“产业链 + 专业群”对接机制。以区域主导产业为靶向,重组专业群。例如,围绕天津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整合机械设计、电气控制、智能运维等方向,形成“智能装备制造专业群”。

2.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系统。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定期发布专业设置负面清单与鼓励目录。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装备制造业岗位技能要求,及时增设新兴专业。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推行“岗位导向”模块化教学。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岗位能力分解为可量化的教学模块。

2. 试点“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机制。

3. 增设“技术 ”复合课程。针对装备制造业跨界融合趋势,开设跨专业选修模块。例如,机械专业学生可选修《人工智能基础》,电气专业学生可学习《机械装配技术实训》。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育人实效

1. 建设“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生产线共建实训中心,实现“教学—生产—研发”一体化。

2. 推行“双导师制”全程指导。为企业工程师赋予教学职责,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指导实习。

(四)加强师资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1. 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轮岗制”。例如,规定专业教师每 5 年累计到企业实践不少于 6 个月,参与技术研发或生产管理。或要求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改项目,并将经历纳入职称评审条件。

2. 建立“校企混编”教师队伍。通过特聘岗位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高级技师担任实践课程负责人,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与教学质量评价。

五、结语

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中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师资水平等系统性改革予以破解。未来,应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以“双优计划”为契机,推动专业群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024 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科教协同创新”课题项目—服务区域产业结构的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