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常用急救小知识趣味科普

作者

吴雨馨 潘娴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1 急救知识科普的重要性与趣味性

1.1 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与挑战

急救知识的普及在当今社会显得愈发重要,经过在疫情期间下,让一些原本被我们忽视,不重视的问题更加凸显:在短时就医不便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急救知识缓解突发急症。然而,传统的宣传方式往往存在诸多挑战,如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受众接受度的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科普方式:将医学急救知识与趣味模型相结合,通过 3D 建模技术创造出富有教育意义的玩具模型与街头雕塑。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还能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公众的关注。

而对于急救知识的科普,国内外有着不一样的展示,国内急救知识科普对比:国外:在国外特别重视对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培训,德国 80 % ,法国 。澳大利亚 40 % ,美国 89.95%,日本就为 92%。

中国:我国每年 800 万人非正常死亡,其中近八成可以避免。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灾害,而是死于无知。我国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培训普及程度仅占1%。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3D 建模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了。单电影、游戏、动画这三个行业就能看出3D 比2D 级更受大众喜爱,受到的关注度也会更多。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选取了五个主要的急救知识点进行科普宣传,包括海姆急救法、心脏按压、中暑降温、触电应对以及人工呼吸与止血包扎。通过将这些急救场景以3D 模型的形式呈现,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此外,我们还结合街头雕塑的设计,将急救知识融入城市景观之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随时接触到这些重要的医学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还能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1.2 趣味科普的意义与方法

趣味科普在提升急救知识传播效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有趣的方式进行宣传科普,使科普视频没有那么生硬无聊,从而大大增加科普率。以趣味性模型和街头潮玩作为科普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急救知识,降低不必要的“死亡率”。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知识科普则要,普及到每一个社区,企业,家庭,普及到每一个人。如果我们都会急救,那么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当需要紧急救援时,你我都能伸出双手,这就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希望!

通过结合趣味模型,如 3D 建模技术所创造的玩具模型与街头雕塑,我们能够以一种新颖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医学急救知识。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知识的可及性,还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3D 建模技术,创建出海姆急救法、心脏按压、中暑降温、触电急救、人工呼吸以及止血包扎等主题的模型。这些模型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了急救操作的步骤和要点,使得学习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再结合二维码的使用将会观看专业知识。同时,结合街头雕塑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急救知识融入城市景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接触到,从而进一步提升急救知识的普及率。通过趣味科普的常用手法与技巧,如情节设置、互动体验以及视觉冲击等,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2 3D 建模与医学急救知识的结合

2.1 3D 建模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D 建模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其应用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医学领域亦不例外。该技术通过三维数据构建物体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现复杂结构,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在医学急救知识的科普宣传中,3D建模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以海姆急救法、心脏按压、中暑降温、触电、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五个主要科普内容为例,通过 3D 建模技术,可以创建出趣味性的玩具模型和观赏性街头雕塑,使公众在互动体验中轻松掌握急救要领。这些模型不仅具有趣味性,更能直观地展示急救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极大地提高了科普宣传的效果。此外,3D 建模技术还能帮助医学教育工作者制作高质量的教学材料,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具备急救技能的人才贡献力量。

2.2 3D 建模与急救知识的融合策略

在科普宣传中,3D 建模技术与医学急救知识的结合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尝试对科普方式提供多种可行性的研究路径及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为科普急救知识和公众学习了解急救知识,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探寻一条未来发展之路。

这种融合策略不仅提升了知识的直观性和易懂性,还通过创新的呈现方式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3D 模型有两个形象,一个为粉色的“医生”形象,另一个为蓝色的“患者”形象,两个模型可进行互动。具体而言,运用3D 建模技术来呈现海姆急救法、心脏按压、中暑降温、触电急救、人工呼吸以及止血包扎等核心急救知识,可以显著提升公众对这些关键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趣味 3D 模型,人们可以直观地观察急救的关键点,动手完成手办模型中的互动知识,加深记忆点,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将这些 3D 模型进一步转化为玩具模型或街头雕塑,不仅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也使得急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更易被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无疑为提升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图1 雕塑建筑示意图(图片来源于团队 3D 建模制作)

3 核心急救知识的趣味科普实践

3.1 海姆急救法的 3D 建模科普

在核心急救知识的趣味科普实践中,海姆急救法的3D 建模科普显得尤为突出。海姆急救法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救技能,其正确实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文字或图片描述往往难以让人直观理解其操作要领。因此,我们运用先进的3D 建模技术,将海姆急救法的关键步骤与要点进行精细化呈现。通过构建3D 模型,我们通过模拟出平时突然食物或异物卡住的情况模型,将异物进行直观展示“小球”。通过正确的姿势与模型互动,将“小球”异物从口中排出,达到直观性的展示,完成海姆急救法。这种科普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公众更直观地掌握海姆急救法的精髓,从而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实施救援。

图2 《医生、患者模型》(图片来源于团队 3D 建模制作)

图3 《海姆急救法模型》异物“小球”展示图(图片来源于团队3D 建模制作)
图4 《心脏按压模型》互动手套展示图

3.2 心脏按压、中暑降温等急救措施的科普

在常用急救小知识的科普宣传中,心脏按压与中暑降温等急救措施占据了重要地位。心脏按压,作为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其正确性与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通过3D 建模技术,将“患者”模型的心脏进行突显性表示,通过按压心脏气体呼起模型脸上的纸片,则代表成功按压,使得学习者能够直观理解并掌握这一技能。同时,结合玩具模型与街头雕塑的形式,将心脏按压的科普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与能力。

图5 《心脏按压模型》模型与互动手套展示图(图片来源于团队3D 建模制作)

另一方面,中暑降温同样不容忽视。在炎热的夏季,中暑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通过 3D 建模技术,我们可以模拟中暑时的身体反应以及正确的降温方法,如寻找阴凉处、解开衣物、扇风降温等。将冰块设计成可发光设计,贴合模型正确位置上则会亮灯发光。这些直观的科普材料不仅能够帮助公众了解中暑的危害,更能指导他们在遇到中暑情况时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 3D 建模技术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扫描模型身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专业性知识内容讲解和真人演示,我们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普及心脏按压与中暑降温等急救知识,提升全民的急救素养与应对能力。

图6 《中暑降温模型》模型与冰块互动展示图(图片来源于团队3D 建模制作)
图7 《中暑降温模型》冰块发光展示图(图片来源于团队3D 建模制作)

4 趣味科普模型的创新应用

4.1 玩具模型在急救知识科普中

在趣味科普模型的创新应用中,玩具模型作为儿童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急救知识科普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急救知识巧妙地融入玩具模型设计,不仅可以在儿童玩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急救意识,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急救能力。例如,设计一款模拟海姆急救法的玩具,让儿童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操作。同样,心脏按压、中暑降温、触电应对、人工呼吸以及止血包扎等关键急救知识,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玩具模型来展现。这些玩具模型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因其趣味性和互动性而深受儿童喜爱。此外,街头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可以作为急救知识科普的载体。通过结合3D 建模技术,创造出既美观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街头雕塑,让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接收到急救知识的熏陶。

4.2 街头雕塑在急救知识宣传中的实践

在急救知识宣传的实践中,街头雕塑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艺术性的传播媒介,正逐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过结合医学急救知识与趣味模型,这些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更在提升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方面展现出显著意义。以海姆急救法、心脏按压、中暑降温、触电、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为主要科普内容,通过3D 建模技术将这些急救场景以生动的雕塑形式呈现,其中模型上有印有二维码,可以进行扫描观看动态演示和了解科普急救小知识。使得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的急救方法。街头雕塑的实践性在于其能够将医学知识以趣味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从而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雕塑在提升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以及提高急救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急救技能能像每个中国人都会用筷子吃饭一样,学习急救知识,如何施救,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参考文献

[1] 娄阳 , 赵东升 , 张龙 , 等 .3D 建模及打印技术在多参数呼吸训练装置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医疗设备 ,2024,39(04):20-24.

[2] 杨帅 . 海姆立克急救法 [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7(08):468.

[3] 刘树元 , 汪茜 , 陶冶 , 等 . 中暑降温策略与降温技术应用 [J]. 空军医学杂志 ,2021,37(06):531-534.

[4] 于洁 . 拯救心脏危机 : 关键时刻的急救小百科 [N]. 医药养生保健报 ,2024-03-28(003).

[5] 赵莹莹 . 除了拨打急救电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N]. 人民政协报 ,2024-03-09(015).

基金项目:云南省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常用急救小知识趣味科普”(项目编号:S20221069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