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马艳玲

佛山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引言

生物化学以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为核心,涉及蛋白质折叠、代谢通路调控等复杂机制,传统教学中“黑板 + 课件”的模式难以直观呈现微观动态过程 [1]。同时,实验课程中光谱数据处理、基因组序列比对等任务耗时长、专业性强,学生常因计算繁琐而忽视对科学思维的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创新工具[2]。例如,AlphaFold2 对蛋白质结构的精准预测、ChatGPT 在知识答疑中的应用,已展现出 AI 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潜力。本文旨在探索 AI 技术与生物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参与度。

二、AI 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高校已尝试将 AI 技术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模拟平台,学生可通过AI 算法预测药物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英国剑桥大学利用虚拟现实(VR)与AI 结合,构建动态代谢通路可视化系统,帮助学生理解三羧酸循环的复杂过程。

2.2 核心技术分类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分为三类:

- 智能仿真类:通过深度学习生成分子结构模型,模拟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 GROMACS 与 AI 算法结合,可快速预测蛋白质- 配体相互作用能。

- 数据分析类: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实验数据,如 Python 的Scikit-learn 库可自动分析紫外 - 可见光谱数据,识别特征峰并匹配化合物数据库。

- 交互辅助类: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智能答疑系统,如构建生物化学知识库,通过ChatGPT 接口实现学生提问的实时响应。

三、AI 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3.1 理论教学创新

3.1.1 可视化建模辅助

传统教学中,DNA 双螺旋结构、酶 - 底物结合模型等内容依赖静态图片或动画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空间构象变化。引入AI 建模工具(如AlphaFold2、PyMOL)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序列输入生成蛋白质三维结构,并利用 AI 算法模拟温度、pH 值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讲解“血红蛋白变构效应”时,通过 AI 动态展示氧分子结合导致的亚基构象变化,配合压力传感器设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旋转模型,使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身体验。

3.1.2 个性化学习支持

基于机器学习的学情分析系统可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行为 [3]。例如,通过在线测试平台收集答题时间、错误类型等数据,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知识掌握度模型,精准识别学生薄弱环节(如“糖代谢通路”或“核酸化学”)。系统自动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如针对“酶动力学”困难学生推送微视频《米氏方程推导动画解析》,并匹配同类型练习题。

3.2 实验教学优化

3.2.1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生物化学实验常涉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高压灭菌等高危操作,或因仪器昂贵(如核磁共振仪)导致学生动手机会有限。AI 驱动的虚拟仿真平台(如“微瑞虚拟实验室”)可模拟实验全流程:学生通过拖拽操作完成移液器吸液、离心管振荡等动作,AI 实时反馈操作规范性(如“移液时未垂直握持移液器,误差率 + 5 % ”)。在“DNA 提取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中,虚拟平台可自动生成电泳图谱,学生需通过AI 图像识别算法分析条带位置,判断提取质量。

3.2.2 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传统实验中,学生需花费大量时间手动处理紫外分光光度数据(如绘制吸光度- 时间曲线、计算酶活性)。引入Python 脚本结合AI 库(如TensorFlow)后,系统可自动读取光度计输出文件,识别特征波长数据点,拟合动力学曲线并计算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

3.3 教学管理与评估

3.3.1 智能答疑系统

构建生物化学专用知识库,整合教材、文献及历年考题,通过ChatGPT 接口实现智能答疑。学生输入“为什么磷酸戊糖途径在红细胞中重要?”等问题时,系统自动检索知识库并生成结构化回答,同时推荐相关章节习题。

3.3.2 过程性评价改革

传统教学评价以期末笔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习过程。AI 通过分析课堂互动数据(如在线讨论发帖质量、虚拟实验操作流畅度)、作业提交轨迹(如草稿版本数量、修改时间分布),构建多维度评价模型。

四、未来发展与建议

4.1 技术融合方向

- 大模型深度应用:结合 ChatGPT-4 等多模态模型开发“生物化学智能导师”,支持语音交互、实验方案设计等复杂任务。例如,学生口述“设计一个分离血清蛋白的实验”,导师可自动生成层析柱选型、缓冲液配方等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 跨学科融合:推动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开设“AI 辅助药物设计”选修模块,培养学生利用AI 算法(如分子对接、虚拟筛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实施建议

- 师资培训体系:高校设立“AI+ 教学”专项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与教育技术专家联合授课,通过工作坊形式学习AI工具的课堂应用(如Tableau 数据可视化、ChemDraw 智能绘图)。

- 校企合作开发:与科技企业共建教学专用AI 平台,例如联合开发“生物化学实验智能评分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评估实验操作规范性,降低教师监考负担。

- 伦理规范建设:制定《AI 教学应用数据安全指南》,明确学生数据的采集范围、存储期限及匿名化处理流程,保障隐私安全。

五、结论

AI 技术通过可视化建模、智能分析和交互创新,显著提升了生物化学教学的效率与深度 [4]。其在理论教学中化解抽象难点,在实验教学中突破资源限制,在教学管理中实现精准评估,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然而,技术应用需警惕“工具理性”的过度渗透,始终以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为核心。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迭代,“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将成为常态,推动生物化学教学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培养适应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强,牟雪姣,孙玉军,等.案例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风,2025(2):134-136

[2] 刘美仙.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与挑战:个性化教育的实现[J].福建轻纺,2025(1):85-87

[3] 于虹漫,杜晓翠,肖继坪,等.新农科背景下生物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25,11(1):33-37

[4] 彭静.人工智能教学背景下教师角色重塑的路径:以 AI教学课件制作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3):40-45

马艳玲  佛山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Ma Yan Ling(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基金项目】 佛山大学AI课程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马艳玲(1985—),女,汉,河北唐山人,佛山大学讲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