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作者

邓昭财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市 401520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当前,尽管二者在理论层面的育人共性已被关注,但实践中仍存在目标脱节、内容割裂、实施主体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能。本文拟从内涵关联的理论阐释出发,系统分析融合过程中的现存问题,针对性提出教学优化策略,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 + 心理育人”的协同模式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一、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逻辑

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关联与融合逻辑,是推进教学优化的理论基础。首先,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以德育为引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系统挖掘并融入育人元素,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二者在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内在契合性。从价值导向看,课程思政强调“德育为先”,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育人”,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从教育对象看,二者均以大学生群体为核心,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从实践路径看,课堂教学是二者实施的主渠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形式实现教育目标的落地 [1]。最后,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框架可概括为“价值引领-知识传递-行为塑造”。通过价值引导与知识内化,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行为模式,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目标融合的表层化倾向

当前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存在明显的表层化倾向。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目标简单叠加于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之上,仅在课堂中增设“思政小结”或“价值观引导”环节,未能将德育目标与心理发展目标进行深度整合。例如,在讲解“自我认知”心理主题时,仅停留在“认识自己”的知识传递,未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有机衔接,导致二者目标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心理育人 + 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

(二)内容衔接的碎片化特征

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政元素与心理教育内容的割裂。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资源常被作为独立板块单独讲解,未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具体心理主题深度融合。例如,在“情绪调节”教学中,教师多聚焦于心理学理论,在“人际关系”教学中,侧重讲解沟通技巧,而忽视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际和谐的指导作用。这种碎片化的内容设计,使得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在心理成长中对价值引导的实际需求。

(三)教师能力的适配性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其能力适配性不足是制约融合效果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深,仅将其等同于“政治说教”,未能认识到思政元素与心理教育的内在关联,导致挖掘心理课程育人元素的能力薄弱;另一方面,跨学科教学方法运用不熟练,面对“心理问题 + 思政视角”的复合教学场景,仍依赖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缺乏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此外,部分教师虽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思政素养储备不足,在课堂中难以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目标协同的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的协同是实现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2]。可将德育目标与心理发展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在基础层,聚焦心理发展目标,解决学生“如何应对心理问题”的现实需求;在提升层,融入德育目标,回应学生“为何应对心理问题”的价值追问;在升华层,整合二者形成“价值引导 - 心理支持 - 行为促进”的三维目标体系。例如,在“压力管理”教学中,基础层目标是教授压力调节技巧,如提供心理支持,提升层目标是结合“奋斗精神”阐释压力与成长的关系,即进行价值引导,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即行为促进,以此确保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心理教育各环节。

(二)开发内容融合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融合需紧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系统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针对人际冲突问题,可引入“六尺巷”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换位思考”的心理技巧与“和谐共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融合;针对自我认同困惑,可结合“时代楷模”的成长经历,将“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理念衔接。通过设计“心理问题 + 思政视角”的教学主题,形成兼具时代特征与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库,增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三)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提升需从培训、实践与评价三方面协同推进。其一,完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修,内容涵盖思政理论学习、心理课程育人元素挖掘方法、跨学科教学技巧等,具体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如何从心理主题中提炼德育点、情境创设、案例引导等;其二,强化实践指导,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如开展“红色文化与抗逆力培养”示范课程,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心理知识 + 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其三,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融入成效纳入教师教学考核,如学生心理行为改善度、价值观认同度,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激发教师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通过多维度能力提升,推动教师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为教学优化提供主体保障。

结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问题梳理,揭示了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导向、教育对象及实践路径上的内在契合性,构建了“价值引领 - 知识传递 - 行为塑造”的融合逻辑框架,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现实应用中,提出的目标协同体系、内容融合资源及教师能力提升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表层化、内容碎片化及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相较于已有研究,研究聚焦于具体教学环节的问题诊断与策略设计,增强了对策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王姝锐 . 课程思政背景下 BOPPPS 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10):27-29.

[2] 李迪 , 姜艳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 渤海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7(0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