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在高校课堂的融合方法

作者

郭向东

江汉大学医学部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已然成为高校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点。细胞生物学身为生命科学范畴的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伦理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功能。不过当下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仍旧面临不少挑战。探寻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办法,对提高课程育人效果、培育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有关键价值。

1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细胞生物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就学科特点而言,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知识体系当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论,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系统论思维等,这些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讲,细胞生物学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念,比如在基因编辑、干细胞研究等前沿领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伦理意识是相当关键的。从教育发展趋势方面来看,课程思政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方向,细胞生物学作为核心课程,其思政建设对其他专业课程有着示范作用。

2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2.1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细胞生物学课程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对其展开系统的梳理以及深度的挖掘,以此来达成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在理论教学层面,可从细胞结构与功能所存在的辩证关系着手,去阐释整体与局部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凭借细胞周期调控所有的精确性,引领学生领会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培育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史教育里,可以结合细胞学说的建立进程,着重突出科学家追求真理时的执着精神,像施莱登和施旺的探索经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思维。在实验教学当中,借助规范操作流程以及数据分析,强化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学科前沿领域,像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干细胞研究,可引导学生去探讨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思索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

2.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实现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就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运用多元化且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围绕“细胞异常增殖与癌症治疗”“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等现实议题来设计剖析任务,引领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科学伦理观;案例教学法可以挑选诺贝尔奖研究成果等经典案例,借助分析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诚信。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十分关键,借助虚拟仿真技术重现细胞器动态变化等微观过程,可提升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依靠设计“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老龄化”等情景模拟,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翻转课堂模式凭借在课前推送“中国科学家在干细胞领域突破”等思政素材,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辩论和角色扮演,促进价值观念的内化。实践环节可以结合社区科普活动,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强化社会责任感。这样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方法体系,维持了学科专业的深度,又达成了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让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产生协同效应。

3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机制

3.1 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其思政素养会对融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高校可借助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以及教学研讨等途径,帮助教师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交流,学习思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合作,共同开展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另外借助教学竞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政融合的创新实践。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持续改言有着关键保障作用。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把价值引领融入考核指标之中,注重学生科学态度、伦理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情况。在评价方式上,运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像课堂讨论表现、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以此全面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思想成长状况。并且构建教师思政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借助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途径,及时找出问题优化教学设计。

4 结语

3.2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融合乃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实践。借助对思政元素展开深入挖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能力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的路径,可达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同发展。未来还需要探寻思政教育与学科前沿的动态结合方式,构建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融合模式,为培育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给予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曲明娟 , 苑刚 , 王昌留 . 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 [J].大学教育 , 2023(4):97-100.

[2] 刘海卿 , 杨建霞 , 卜婷 , 等 . 产出导向和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25, 47(1):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