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探析
王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一、“小微环境”的内涵
“小微环境”是研究生导师主推在研读生培养过程中所创设出来的属于个人化、机动性、韧性较强的一类工作生活空间场域。其主要体现为以学术交流为例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以学科材料为载体的研究工作者之间的分享资源模式,以及在研究者之间起心理上的援助功效的指导作用等。
不仅如此,该环境还打破了教室内狭隘的教学场域,利用了更多有价值的学术资源、情感资源、社会资源来构建环境氛围,目的是让研究生处在一种充分解放、自由开放的状态下,在这种环境下研习,让研究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漫灌之下,在获取个性化教育的同时还能受到精准化、细致化的管理;研究生不仅能受导师们毫无保留的传授知识,获得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并且能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优化完善自我,缩小两代人的距离;此外,小微环境中的内涵还包括重新找回和赋予“精准滴灌”等特质于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形成更紧密、更协调合作的非传统师生关系等方面,并将关系网络涉及到的有关科研的各类资源 ( 含学术资源、实验设施资源、实践交流资源等 ) 纳入了此种具体的微观合作情境之中,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助力其更快的成长成才。不仅如此,该环境还注重研究生的人文关怀,时刻关注研究生是否身体健康,当研究生研究得过于紧张时能够及时放松心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加阳光愉悦,避免了研究生的生活出现苦闷情绪而涣散。
二、“小微环境”的特点
第一,个性化与灵活性,“大环境”相对而言是传统式统一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学生之间有着相对较为程式化、正统化的师生关系,两者交互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均具有统一性、标准化、综合化的特点;而在“小微环境”里是为每一个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教育计划,而不再是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培养,更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塑造。因此“小微环境”可依每位研究生的自身特点、本身需求及兴趣爱好的方向性引导,由导师加以初步了解和了解调研后对其研究题目、学习计划、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如对于是否参加劳动实践或实践的量有相对较大的弹性;与此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意愿也可适时变更学习规划等;还可以在自己分担工作时间上做出调整;既可以让学生试着接触不同的研究方向;又可以为空白科研领域留有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互动性和协作性是衡量任何一种模式好坏的重要维度,然而,就以往来看,在传统教育中,仅有部分课堂活动和个别化的指导会涉及到两者关系,除此之外的课堂之外的情形就远谈不上有更深交流。“小微环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二者缺少良好沟通的缺点,突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达成更好的交流与协作。“小微环境”下导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对象,更是研究生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做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新的见解想法,使研究生能更好更快地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师生充分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还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交往网络以及师生的学术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三、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建设路径
(一)创造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创建研究生教育的“小微环境”过程中,首先要创造新型学术交流平台,一个更具开放性、平等性的交流平台,可以推动学术思想的相互贯通,从而强化学术研究的自我革新能力。导师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讲座、讨论会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给研究生及时分享展示研究成果、共享学术观点的契机。根据学期教学侧重点,邀请校内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校,展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丰富教学学术环境,促使研究生开阔视野,积累学术涵养。导师还可以牵头联系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给予经费及资源上的支持保障,组织研究踊跃参加,增加他们与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横向学术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分专业方向形成科研小组或者定期的实验室内部探讨机制,开展内部学术报告和论文交流研讨,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生之间的深度合作、互促互进,另一方面还能及时给予研究生精准指导和引导。
学术平台的建设还要兼顾多元性和包容度,不一样学科背景对集中深度研究有一定限制,但也能实施跨学科合作,进而实现学科间交叉互融,处理更复杂的学术问题,培养综合性研究生人才。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小微环境”的创建,还要依靠导师与研究生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研学及生活中维持良性状态。围绕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共同目标,导师层面,可以定期与研究生开展一对一谈话交流,了解研究生的学习进度、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及当前科研的侧重点和难点,关切学生的成长历程,及时帮助其剖析和解决科研乃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要注意改变以往那种“权威性”的指导模式,创造“平等式”对话环境,尤其针对自信心较弱或内向型学生,为其创造相对自在宽松的氛围,有助于此类学生打开心扉,进而获得有效的沟通与指引,促进综合提升。
一方面,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导师组织的科研团队之中,并全程参与其科研团队的日常工作与运转;其次,在自身所学方向上参与力所能及的部分相关工作,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协调意识,树立自身团队理念,并稳固自己在其中良好的互助互信关系,使得自己能够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规划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以利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自己主动参与亦能更快了解到老师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对于自己的研究发展来说可以抢占先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立足于研究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打造出适宜的人才培养“小微环境”,有利于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此,要想达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校及高校教师需要围绕学术氛围、资源配置、人际交往等因素展开具体实践工作,在以“小切口”“小场景”作为切入点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采取更加个性化、弹性的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奚社新, 尹威, 耿有权. 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25, (03): 19-24.
[2] 刘沛 . 高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微环境的建设 [J]. 就业与保障 , 2024, (04): 58-60.
[3] 张勋 , 胡妍 , 李文国 , 等 . 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微环境影响系统模型构建 [J]. 山西青年 , 2023, (23): 5-9.
[4] 张勋 , 苗丹丹 , 郑岩 , 等 . 高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的构建研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3, 6 (13): 84-86.
作者简介:王曦,出生年月 :1983-1-8,女,汉族,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所在院校:,职称:助理研究院 学历: 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关系的育人方法研究》项目号:B-b/2024/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