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主体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路径探究
张浩
湖北耀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应从事前、事中与事后切入,巧用BIM技术展开可视化施工管理,推动装配式预制件的规范化施工管理,并不断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以规避常见的施工质量隐患与风险。本文就建筑主体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实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主体;施工质量;管理对策;BIM技术;装配式项目
引言:
建筑主体结构决定着未来项目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此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建造时,应从多个方面入手,筑牢主体结构的质量根基。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相关的施工质量管理举措进行研究,详细内容见下文。
一、建筑主体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关键环节
(一)事前管理控制
第一,绘制图纸,在建筑主体结构开发时,项目经理要组织小组人员绘制图纸。在看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检查图纸的完整性和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在评审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甲方或设计人员应该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在对设计图纸进行研究时,还必须对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施工标准等作出解释与规定,并签署相关协议。
第二,编制合理的建设计划,按照施工进度,对工地进行管理。建设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将建筑主体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对项目实际状况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在确定设计目标的同时,要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为以后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培训施工人员,在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管理前,应加强对建设人员的教育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安全与技能,在培训课程完毕后,方可进场参加工程建设。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既有人身安全教育,也有装备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主要为机械加工、施工方面的培训,其中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应指定特定人员进行管理[1]。
(二)事中管理控制
第一,注重基础施工,基础设施的基础设计是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建造基础。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人员对施工规程不够了解,很容易造成工程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一点,应按要求选用更细的金属管材或其他材料充当管材,防止出现埋设深度不足,以及所用PVC管材中隐蔽不够、材质不高等问题,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第二,设备规范使用,在使用新型的机械设备时要特别注意,如要防止剧烈的震动、内部零件脱落、螺丝松脱等,以免造成设备的损坏。如防静电地板接地,设备受到外界环境的作用,会造成设备强度下降、内部变形、应力疲劳等。因此,为了预防出现意外事故,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三,做好测试工作,在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整体的调试与测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优的方法,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作业人员须对该体系有较高的了解,保证主体结构各项参数符合规范要求[2]。
(三)事后管理控制
事后控制是建筑主体结构事后控制的最终环节,一般包括技术质量监控和数据审核质量风险评价,并针对工程项目编写的项目管理文档信息系统进行协作。为了强化施工管理及质量验收,管理人员需严格审查,指出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消除建筑主体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后续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在事后管理控制时,应结合工程施工资料,展开系统全面的运算,借助工程三维评估,评估建筑主体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与抗震效果。
二、建筑主体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体要点
(一)应用BIM技术,施工工艺质量的可视化管理
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开发施工时,选用的建材多、技术多、设备多,为实现对复杂工艺与机械设备的有效管控,以保证施工质量与效率,防止二次返工与进度延误等问题发生。企业应合理运用BIM技术,发挥出此技术的可视化、模拟性、碰撞检查等优势,助力施工质量的精细化管理[3]。
在BIM技术的应用支持下,企业可借助Revit软件与3Dmax软件构建数据源模型,为施工管理提供可视化辅助。其次是创设信息模型,为工程量计算、成本数据运算提供支持。最后是架构施工模型的应用层,为建筑工程的安全预警、场地规划、进度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提供依据,以减少施工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例如,在管控施工工艺质量时,为避免因为施工质量缺陷与风险,导致施工人员返工重新建设,届时不仅会延误工期,同时会增加建造成本。为此,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强BIM技术的应用,创设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实现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控制,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周期。
(二)重视装配式项目,加强构件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通过对现代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方案分析可知,为节省建材、缩短周期、保证质量、控制成本,项目主体结构或多或少都会应用装配式施工方案。为此,在施工质量管理时,应重视装配式项目的施工管理,加强装配式标准预制构件的施工质量管理控制[4]。
一般情况下,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相关构件可进行工厂化加工、标准化安装,为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提供了便利。而工作人员通过识别装配式建筑工程全产业链质量影响因素与质量管理监督关键影响因素,可搭建出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框架,推动管理监督的规范化与流程化。此外,在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支持下,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工作效能将得到质的飞跃,筑牢工程主体结构开发的质量基石。
为科学严谨地识别出装配式建筑工程全产业链质量影响因素,笔者采取文献搜集法,依据影响建筑工程的五大要素:人员、机械、物料、方法与环境,从设计、构件拆分、物料采购、构件生产、仓储运输、构件装配、运营维护等环节切入,识别出了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表1所示。
基于表1中的信息可知,在装配式预制构件的施工安装质量控制时,应从设计、构件拆分、材料采购、构件生产、仓储运输、构件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入手。为充分发挥出装配式施工方案的应用优势,管理人员应展开全过程精益化的施工质量管理,以消除施工风险,提高建筑主体结构的建造可行性。
(三)优化监督管理机制,落实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职责
建筑主体结构开发时,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若监督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将导致工程的施工安全隐患增多,无法保证工程后续的可靠安全运行。为此,施工质量管理时,应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有效优化,保证每一位监督管理人员落实岗位职责。如下表2所示,为建筑工程部分施工阶段检查项目的子项目监督检查内容。由图中可知,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都是建筑主体结构监督管理的重点,需规范严谨的展开监管[5]。
为推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笔者结合GB50300一2013中的相关技术规程与标准,对建筑工程的分项进行适当划分,构建了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监督体系,如下图1所示。在推动工程施工质量整体监督的同时,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内容,不断细化监督管理的要点,为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出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的价值与作用。
(四)加强梁柱节点施工管理,落实施工管理要点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应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管理,或者是采取装配式构件安装施工方案,都需要加强对梁柱节点的施工管理。因为梁柱是建筑主体结构的核心,在建筑主体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可完成荷载转递、抵消震动、空间利用。
新时期建筑主体结构建造时,为有效落实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管理要点,施工人员应当在梁柱连接点浇筑前,在距离浇筑面50cm的位置设置箍筋,并使得外伸钢筋与箍筋进行有效连接,及时发现钢筋出现的错位情况,对其展开调整。此外,在梁柱连接点进行浇筑振捣时,为防止过度振捣,影响到梁柱节点的连接稳定性,并调整振捣设备的运行参数,降低振捣的幅度,并对振捣点进行精准控制,避免振捣过程中梁柱节点的预埋件位置出现偏移,影响到梁柱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可靠性。现场施工作业时,为确保柱筋连接的牢固性,施工技术人员应在底部垫衬钢筋焊,以保证梁柱节点的整体施工质量与效果,为后续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建造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项目主体结构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注重工程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使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并加强对各个施工要点的质量管理,达到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建造的预期目标。在今后的工程项目开发建设时,管理人员需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施工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阳.基于建筑主体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路径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8):101-103.
[2]申雷.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点与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4(7):0013-0016.
[3]郝华姣.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管理与保障措施分析[J].石油化工建设,2024,46(7):114-116.
[4]廖聪平.建筑主体结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技术研究[J].工程质量,2024,42(7):17-20.
[5]陈胜利.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以厦门市翔安区嶝山小学项目为例[J].广东建材,2024,40(8):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