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
刘诗宇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当前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深化践行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路径,从而培养新时期心理素质人才。基于此,本文深度反思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并根据当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给出相关创新改进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发展打下牢固的健康基础。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随着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通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不乏课程学习压力、职业选择困难等多种问题,对此职业院校要重点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培养新时期素质人才。同时,相关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及时关注,并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此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形成长效健康的发展体系。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反思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发展要立足于心理健康课程为教育主阵地,通过进一步强化教师人才队伍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进而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协同育人体制,以此推动职业院校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提出“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体系为价值核心,这要求相关部门要培养科学的人才体系,并从长远的角度提升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其次,心理课教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改革深化改革。从正在实践的研究视角来看,现有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无法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且目前大部分院校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依旧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主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对于建设科学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来说,是无法谨遵学生成长的内在逻辑性的。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出现问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困扰、职业选择困扰、未来发展困扰等多种心理问题。新时期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为核心标准,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当前大部分院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片面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突破创新,无法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极其不利的。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职业院校想要开展成效持续且具有科学体系的课程教育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进一步创设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基于此,当前职业院校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身心健康协同发展。
(一)融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
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现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能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对学生来说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兴趣,这更利于学生将生理健康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任务。
首先,教师在融合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准确掌握思政教育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协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深化实践二者协同发展模式,或通过准确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与思政内容。
其次,教师要根据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整改调整。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或领导部门等收集相关意见的方式不断深化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之路。最后,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成效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想要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形成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创设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进行体系化管理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心理健康管理方法,为学生在日后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要在课程设置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交叉的部分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以此让学生接触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思政价值观念。这种方式能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健康教育的案例,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职业发展、职业未来规划等话题进行相关讨论,以此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关注度。
其次,教师在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丰富其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心理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积极性为根本目标,进而对课程进行进一步改革创新,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通过分析整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上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讨论的参与度。
此外,教学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案来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需加入大量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确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讲述的方式,能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具有发展意义的独立个体。
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建设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加快创新教学模式。因此,当前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素养协同发展,以此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让新时期人才更具有活力地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岚茜,韦泽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6):87-89.
[2]袁殷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效果探析——基于职业院校119份学生作业的分析与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04):149-152+178.
[3]晋丹丹.高等职业院校“00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学周刊,2024,(25):163-166.
作者简介:刘诗宇(1995.07-),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