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分析

作者

张丽

宁夏晋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其成效,剖析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引用相关文献,为论述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工程管理

引 言

城市市政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保障,涵盖交通、能源、给排水等多个关键领域。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对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先进技术融入市政工程规划管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深入研究这些技术,对优化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关键技术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1.数据整合与管理

GIS能够整合地形、土地利用、地下管线等多源空间数据。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可将沿线地形地貌、周边建筑物分布及既有地下管线数据集成,为线路规划、站点选址提供全面数据支撑。通过构建空间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数据的高效存储与管理,便于随时调用与分析。

2.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

GIS具备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可确定市政设施影响范围,如规划污水处理厂时明确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区域,为周边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网络分析助力交通网络优化,通过分析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素,规划最优公交线路或物流配送路线,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叠加分析则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选址,如垃圾填埋场选址时,叠加土地成本、地形坡度、生态敏感区等图层,选出最佳位置[1]。

(二)遥感(RS)技术

1.宏观信息获取

RS通过卫星或航空遥感获取大范围城市影像,直观呈现城市整体布局、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等信息。在城市新区规划时,利用遥感影像可快速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为功能分区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清晰识别城市中的建成区、农田、林地和水域等不同地物类型,为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供基础数据。

2.动态监测与变化评估

周期性获取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可监测市政工程建设进度、土地利用变化等。如监测城市道路拓宽工程,及时发现施工进度滞后或违规占地情况。通过对不同时期影像的分析,还能评估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3]。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1.精准定位与测量

在市政工程测量中,GPS提供高精度定位。道路施工时,精确确定道路中线、边线坐标;地下管线探测中,标记管线位置,为后续维护提供准确坐标。其定位精度高,能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准确性与效率[2]。

2.变形监测与安全保障

对桥梁、高层建筑等大型市政工程,GPS实时监测变形。在桥梁关键部位安装监测设备,通过分析位移数据,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这有助于保障工程结构安全,确保工程在施工和运营阶段的稳定性。

(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1.精确绘图与设计优化

CAD广泛用于市政工程设计,精确绘制各类工程图纸,如道路横断面、排水管网布置图等。设计人员可快速修改参数,生成多版本图纸,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与传统手工绘图相比,CAD绘图具有精度高、修改方便等优势。

2.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展示

借助CAD三维建模功能,将二维设计转化为三维模型。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地形、景观布局,便于设计优化与公众沟通。三维模型能直观呈现设计效果,帮助各方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促进设计方案的完善[3]。

(五)数字化管理技术

1.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对市政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全流程信息集中管理。实现信息快速查询、共享,提升项目协同管理效率。例如,在市政道路施工项目中,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工程进度、质量状况和成本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智能决策支持

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决策系统。分析市政工程相关数据,如交通流量、用水用电数据等,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城市水资源规划中,通过分析历史用水数据、人口增长趋势、气候变化等因素,预测未来水资源需求,辅助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4]。

二、应用案例分析

(一)技术应用

1.GIS技术应用

收集区域地形、建筑、管线数据构建GIS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确定道路拓宽路线,避免地下管线冲突;模拟排水系统运行,优化排水管网。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确定公共设施对周边居民的服务范围,合理布局公共设施。

2.RS技术应用

利用RS获取区域高分辨率影像,分析建筑老化程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工程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对比不同时期遥感影像,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GPS技术应用

道路施工与管线铺设中用GPS精准定位。对新建建筑进行变形监测,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实时获取施工位置信息,保证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二)应用成效

通过技术综合应用,老旧城区改造工程规划更科学,避免施工冲突。工程进度可控,成本合理,居民满意度提升,城市面貌改善。道路拓宽工程顺利进行,排水系统排水能力增强,公共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5]。

三、面临挑战

(一)数据整合难题

不同技术产生的数据格式多样、标准不一,数据共享与整合困难。如GIS与CAD数据格式不兼容,影响数据交互。各部门数据管理方式不同,导致数据难以有效整合,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专业人才匮乏

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涉及多学科知识,既懂工程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现有人员对新技术掌握不足,限制技术推广,影响规划管理水平提升。

(三)公众参与不足

虽有数字化平台供公众参与,但公众对新技术了解有限,参与度不高。反馈机制不完善,公众意见未得到充分重视,降低公众参与积极性。

四、应对策略

(一)统一数据标准与平台建设

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搭建市政工程数据共享平台,开发数据接口,解决数据格式兼容问题,促进数据流通。建立数据质量监督机制,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更新。

(二)人才培养与引进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部人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与交流,提高现有人员技术水平,鼓励创新应用。

(三)优化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公众技术培训,简化参与平台操作流程,完善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及时回应公众意见,增强公众参与信心。

五、结论

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为城市建设提供关键支持。GIS、RS、GPS、CAD及数字化管理技术综合应用,提升工程规划科学性与管理效率。尽管面临数据、人才、公众参与及技术更新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策略可有效应对,推动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持续发展,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相关技术将不断创新,为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22.

[2]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

[4]袁燕,谢征海,陈立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发展综述[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21,47(11):1-6.

[5]王飞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现状与展望[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20,1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