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倾爱铺就学业坦途 注情培育民族曙光 以一则藏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案例为例

作者

黎晓琪

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

摘要:本文是以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藏族学生扎西的学业困难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的路径。扎西因域教育资源局限、语言转换困难、学习方法不当及家庭经济压力,入学后学业出现诸多的学业问题。为此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朋辈力量、借力专任老师与班主任、家校联合等措施,历经三年的帮扶和努力扎西学业成绩显著提升,心理社会适应改善,成功开启职业发展之路。通过本案例分析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应精准行动、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并且要注重心理育人,以提升帮扶效果,促进学生成长与民族教育发展。

关键词:藏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帮扶;案例

引言: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教育事业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状况备受瞩目。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对大学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学业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存在懈怠思想和产生依赖心理,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强,与学校的同学关系一般。更是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既面临着面临着学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双重挑战,这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乎民族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公平性。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去帮扶他们,让他们成为能为自己负责的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学业困难帮扶路径,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是以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藏族学生的学业困难帮扶为例,为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助学和学业帮扶提供一些路径和思路。

一、案例基本情况概述

扎西,男,来自西藏自治区,就读于某民办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家里住在西藏自治区比较偏远的地方,家里有一个无稳定工作的母亲和一个上小学的妹妹,学费都是由家里的舅舅资助,家庭比较困难,在入学后就申请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以及国家助学金。经过军训后,扎西在学业上逐渐显现出困难。在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方面,作业完成质量差,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一上学期有2/3的课程出现挂科现象。课堂上,他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困难,甚至对老师汉语语速都有点不适应,基本没有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于了解和对他学业的担忧,辅导员主动联系家长,由于之前做了家庭情况的了解,在扎西的协助下,顺利与其家长沟通了扎西入校以来的情况和学业成绩。

辅导员通过与扎西及其舍友、同学交流了解到,扎西在初中、高中阶段使用藏语教学为主,汉语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大学课程多采用汉语授课,语言障碍导致他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同时,扎西来自西藏自治区比较偏远地区,当地教育资源有限,在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储备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面对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难以适应,不知从何学起。

二、案例分析与评估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学业困难问题,导致的原因也是复杂多变的。很多学生因为学业困难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要想有效帮扶扎西改善学业困难的问题,就得对症下药,全面了解扎西的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找到深层的原因,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地域教育资源局限

藏族聚居地区多处偏远山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藏区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比较侧重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技艺,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比重相对较低,[1]学生接触这些课程比较迟,导致藏族学生在进入以汉语为主、基础学科要求高的大学后,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出现明显断层,与之前的学习衔接不上。

(二)语言转换困难

进入高校后,汉语成为主要教学语言,语言体系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在课堂听讲、教材阅读、学术交流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扎西的汉语水平不足,在理解教材、听懂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完成书面作业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进行语言转换和知识消化,在课堂中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完成语言和思维的转换,所以他在课程中基本听不懂,影响学习进度。

(三)学习方法困境

高中的学习方式都是较为被动的,而且藏族教育比较注重口传心授和集体学习,但在高校注重自主学习、探讨式学习。在大学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探索知识的环境下,扎西感觉无从下手,自己无法做出调整。学生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也未掌握总结归纳、预习复习等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四)家庭经济困难

扎西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依靠母亲不稳定的收入,而扎西作为家中的男性,使得他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又要兼顾学业,而学业又不顺利,给他带来了双重的心理压力,加之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导致扎西出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缺乏学习自信心,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心理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三、案例的帮扶方案和应对过程

(一)与学生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学生,关怀学生

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详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观察学生有无其他方面异常。另外,需要告知学生学业预警的相关规定,让学生了解学业挂科重修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学生在了解到相关规定之后,可能产生的较大心理压力,要让班干部、同学、舍友及时关注留意,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辅导员。

定期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生涯目标,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足。同时帮助其分解发展目标,鼓励学生融入到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缓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孤独感和学业压力,同时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和情感上的融合。

(二)发挥朋辈力量,给予贴心帮助,助力成长

在班级里发起学习小组,邀请汉语水平较高的藏族同学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班委,跟扎西一起交流学习,帮助扎西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鼓励扎西在日常学习交流中提高汉语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课堂内容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动员班委、党员同志带着扎西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参加活动,发展其他通用技能;一起参加勤工俭学,切实能够为其减轻一定的经济压力;一起“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参观企业,开阔视野,激发其学习动力。定期开展学习方法讲座和经验分享会,邀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长学姐分享学习技巧和经验,如何做好课堂笔记、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等,[2]引导扎西在实践中应用和调整。

(三)借力专任教师,联动班主任,助力学业规划

针对基础薄弱的课程,及时联系对应的专任老师,并且联动班主任一起商讨学生的学业课程情况,从英语、高数、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同类别课程一起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提升策略。在基础课程方面,专任教师要根据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推荐适合其水平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一对一进行指导攻克。班主任课余时间开展专项辅导小组,及时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和参与度反馈给专任老师。辅导员也同时要协调学生时间,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专项辅导。在专业课程方面,专任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向学生详细介绍课程体系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班主任配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和学术讲座,拓宽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计划和帮扶努力,班主任帮助学生重塑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辅导员通过生涯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到生涯目标,鼓励督促学生不断坚持,朝着目标学习奋斗。[2]

(四)家校联合,互通信息,协同育人

虽说扎西的家庭比较特殊,母亲不识国语,但依旧也要通过学生协助、亲戚协助等各种方式做好家校沟通,让家长知悉学生情况,通过家庭的力量给予学生信心和支持。辅导员、班主任定期与家长沟通,告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可以知悉扎西在家里的情况,扎西放假回家都是出外兼职挣钱。通过家校共同努力,协同培育学生做好学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四、帮扶成效评估

经过三年的帮扶,扎西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大四学年,努力完成专业选课课程、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实习等环节,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在老家顺利就业,实现了自己生涯规划中的第一步。

(一)学业成绩显著提升

通过个性化学业计划的实施,学生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上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数学、计算机课程都已经通过了,其他课程的挂科率明显下降,有些学期甚至都没有挂科,整体绩点有所提高,达到了毕业要求。专业课程学习方面,课堂上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能够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实操作业和实践项目质量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而且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各类学术研究,成为了藏族学生学业进步的典型代表

(二)心理社会适应有所改善

在语言交流方面,学生在朋辈同学的帮助下,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考取了普通话证书,能够流畅地与舍友用汉语进行学习交流,而且在当地的兼职中积攒了语言优势。而且心理状态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整个人乐观了不少,自卑焦虑的负面情绪减少,能够积极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主动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入了学生组织,拓展了人际关系,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职业发展之路成功开启

历经学业帮扶和个人努力后,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回到西藏地区开启职业发展,学生从一开始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启了冬虫的电商销售,为家乡的经济贡献出自己的所学所识,助力家乡经济发展。而且在淡季从事旅游副业,凭借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地域优势,为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开辟了更为多元的渠道,展现出别样的活力与潜力。在实现个人经济增收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经验与启示

(一)以精准行动深化帮扶

精准识别是帮扶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业基础、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结合课程需求,才能制定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帮扶方案。在帮扶过程中,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在本案例中,扎西学业困难不仅只是语言和学习基础的衔接问题,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伙伴,加之比较之后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动力不足。所以在对扎西的帮扶过程中通过谈心谈话和了解精准把握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帮助其制定多元化的帮扶方案,并监督实施,方可将帮扶成效。面对学业困难学生,既要注重共性和普遍性,也要关注个体差异性,要因人施策,开展个性化辅导,才能切实帮助学生。[3]

(二)以多方联动协同育人

帮扶育人需要集合学校多方资源和人力,形成沟通顺畅、同心同向育人梯队,共同参与学生的帮扶工作。在经济资助、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都要协同推进,才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对于特殊群里的关注和思想引领,主要都是由辅导员来分担,但是在本案例中出现的学业困难涉及到专业知识课程,仅凭辅导员难以从实际上帮助到学生,所以要借力其他育人力量协同帮扶,包含专任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参与到育人中。[3]因此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引导帮扶,要想达到帮扶成效,就要联动多方力量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辅导、全方位的协同育人。

(三)以心理育人赋能发展

帮扶育人的成效,也是要取决于学生对帮扶的认可和接受,并将这种外化的方式内化自身学习系统里,并应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学业受到阻碍,个人发展也会受到受挫,原因复杂多样,但背后都离不开心理原因。本案例中,学生的学业困难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卑不敢去请教同学,怕同学更加“另眼相看”。帮助学生发展,先疏导负面情绪,再入手解决学业困难问题,鼓励学生努力解决问题,将心理育人贯穿始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的引导,要深入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找到背后心理原因,既解决现实问题,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谷月.A大学少数民族学困生学业帮扶体系构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孙娇娇.用心呵护学生成长用情灌溉民族之花——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帮扶的案例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176-177.

3.张海霞.“精准育人”视角下高校学困生学业帮扶个案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36):8-11.

作者简介:

黎晓琪(1989.08—),女,汉族,籍贯:广东东莞人,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辅导

基金项目:

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州工商学院校级立项《赋能少数民族地区学子,共筑家乡繁荣梦》;

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少数民族工作室(院级辅导员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