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水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效应的实证研究

作者

马小利

宁夏汇茂源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农田水利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通过理论阐述、数据收集与分析,运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关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利技术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农田水利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引 言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农田水利技术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手段,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因此,深入研究农田水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效应,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准确评估农田水利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效应,包括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水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合理布局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先进农田水利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农田水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农田水利技术概述

1.灌溉技术

灌溉技术是农田水利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为农作物提供适量水分,满足其生长需求。常见的灌溉技术包括漫灌、喷灌、滴灌、微喷灌等。漫灌是较为传统的灌溉方式,虽操作简单,但水资源浪费严重。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喷洒在空中,形成雨滴状降落,能有效提高灌溉均匀度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适用于多种地形和作物。滴灌则是通过滴头将水缓慢、精准地滴入作物根部,节水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干旱地区和经济作物。微喷灌兼具喷灌和滴灌的部分优点,能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1]。

2.排水技术

排水技术主要用于排除农田中多余的水分,防止土壤过湿影响农作物生长。常见的排水技术有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明沟排水通过在田间开挖沟渠,将积水排出,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的特点,但占地面积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暗管排水则是将排水管道埋设于地下,不占耕地,排水效果好,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但一次性投资较大,施工和维护技术要求较高。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生态可持续性,即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经济可持续性,确保农业生产具有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竞争力;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社区发展[2]。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多个渠道。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如农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农业投入等,收集自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农田水利技术相关数据,包括不同灌溉技术的应用面积、排水设施的建设情况等,通过向各地水利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调研获取。同时,收集了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的数据,如土壤质量指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部分数据来源于专业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

(二)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选取农田水利技术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包括灌溉技术应用比例,以喷灌、滴灌、微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应用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衡量;排水设施密度,即单位面积农田内排水管道或沟渠的长度;以及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强度,以每年单位面积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金额表示[3]。

2.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从经济可持续性角度,选取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从生态可持续性角度,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率;从社会可持续性角度,选取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变化。

3.控制变量

为控制其他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选取了一些控制变量。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单位面积农田拥有的农机动力表示;化肥施用量,反映农业生产投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区人均GDP衡量。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在农田水利技术应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灌溉技术应用比例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的高效灌溉技术应用比例相对较高,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以传统漫灌为主。排水设施密度也呈现出区域不均衡的特点,地势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水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方面,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在不同地区波动较大,反映出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的差异[4]。

(二)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灌溉技术应用比例与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正相关,表明推广高效灌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排水设施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率呈正相关,说明良好的排水设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强度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以及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变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不仅能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还能吸引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也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反映出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呈正相关,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率呈负相关,说明化肥的过度使用虽然在短期内能促进农业增产,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各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5]。

四、结论

本实证研究表明,农田水利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完善的排水技术有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不仅能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其他因素如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使用量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大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力度:政府应加大对高效灌溉技术和先进排水技术的推广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同时,加强基层水利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在推广农田水利技术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和推广适合的农田水利技术和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田水利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令青.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J].河北农机,2024,(20):112-114.

[2]朱新刚.农田水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效应的实证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08):58-60.

[3]张尚贇.农田水利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河北农机,2023,(20):139-141.

[4]李文俊,赵克旺,江贵荣,等.新质生产力引领下蚕豆种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J].中国种业,2025,(01):4-8+14.

[5]韩敦凤.绿色农产品开发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24,(2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