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南沙歌谣在中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朱红

广州市南沙区少年宫

作者简介:朱红,女,广东广州,广州市南沙区少年宫,中学音乐一级教师,音乐学

本论文为课题:南沙歌谣在中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jxp35。

摘要:南沙歌谣是广东南沙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主要研究将南沙歌谣融入中学合唱教学,旨在通过继承南沙歌谣传统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丰富教学内容,并推动地方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南沙歌谣;合唱教学

一、南沙歌谣概述

南沙歌谣是南沙渔民和农民在劳动时即兴演唱,将自己的内心抒发出来,把对自然、对生活、对劳动的体会表现出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歌谣在婚丧嫁娶、节日庙会等场合,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而作为娱乐、仪式的一部分,南沙歌谣常被广为传唱,民间流传甚广。

南沙歌谣的大部分是没有曲调的只有歌词的形式,有曲调的歌谣旋律大多源于劳动情景,南沙歌谣的大部分歌词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质朴的歌词语言,饱含本土风土人情为体现劳动人民生存状态、情感需要而创作的歌词。题材广泛,既有表现当地百姓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爱情、劳动、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

二、南沙歌谣的文化内涵

(一)歌唱劳动与生活

南沙地区濒临珠江出海口,渔业曾是当地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当地曾一度出现渔业捕捞、捕捞等现象。于是,南沙的歌谣里就出现了大量的渔事内容。渔夫以歌谣表达对大海的眷恋与敬畏,以抒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哲理,描绘出捕鱼作业的情景。例如,“浪拍海滩银光四溅,江心明月映照渔船”。[ 谢棣英编著. 广州咸水歌[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6.11.]歌谣中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饱含感恩之情,感谢大海给予的馈赠。这类歌谣通常乡土气息很浓,曲调朴实,歌词韵律丰富,与海风海浪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气息。

(二)歌唱自然与生态

在南沙歌谣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畏惧,在南沙人民的生活、文化中,这种意识在人们身上根深蒂固。南沙地处珠江口,环抱于海洋、河川及山河之中,当地民众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生存,所以歌谣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自然崇拜。

例如,《南音腔调》中,“珠江水,浪滔滔”[ 谢棣英编著. 广州咸水歌[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6.11.

],描写海上生活的曲目,描写海上生活的曲目,在他们的观念里,海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不可侵犯的力量,渔民只能顺应自然,适应海水的变化,这种生态意识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的智慧。

三、南沙歌谣在中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南沙歌谣具有较强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性,合唱过程当中学生通过演唱南沙歌谣可以提高对于节奏、音准的掌握以及合唱整体性和在声部的合作方面的和谐性,在合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合唱的整体性及融洽性。

南沙歌谣曲调简单而饱含感情张力和通过合唱的形式使学生不但学会用声情并茂来抒发感情,而且还能在和声与部乐之间增进对合体、声部的认识,从而达到抒发的目的。歌谣中经常伴随着有利于学生合唱协调、乐于音乐表现的轻松愉悦或带有较强的节奏感的旋律,对学生合唱、合唱乐曲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很有帮助。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南沙歌谣在中学合唱教学中得到整合,不但可以使合唱曲目的多样性得到丰富,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民族乐曲、民族乐曲的兴趣与认同感。南沙歌谣包含岭南文化的精华,其文化内涵包括自然崇拜、劳动智慧、民间信仰等,学生通过合唱教学,对这些文化要素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

把南沙歌谣与合唱教学结合起来,还能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通过演唱南沙歌谣,既学到了音乐技巧,又体味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上的丰富文化底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丰富合唱曲目,增强合唱艺术表现力

南沙歌谣具有多变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丰富多样的风格,把它引入合唱教学中,能使合唱教学的曲目大大丰富。南沙歌谣与传统合唱曲目相比,更贴近学生生活,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学员们通过演唱南沙歌谣风格各异的歌曲,体验风格各异的曲风,增强音乐表现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用节奏明快的南沙渔歌作为合唱训练的快节奏曲目,也可选用旋律悠扬的田间歌谣作为慢板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这样的选曲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兴趣,也可以加强同学们对不同曲风的认识与表达。

四、南沙歌谣在中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曲目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声乐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教学曲目中选择南沙歌谣作为合适的曲目。南沙歌谣有很多种,其中比较简单的劳动歌谣和比较复杂的感情歌谣是南沙歌谣中比较多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优先选择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的劳动歌谣,这类歌谣具有鲜明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学生在演奏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的。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选择情感表达比较丰富、音域要求比较高的歌谣。

此外,在选用曲目的时,老师还要考虑到声部的分配,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种声部都有表现的机会。比如,对于音域较宽的歌谣,为了使整体的和声效果更加丰富,可以让不同的声部承担不同的旋律线。

(二)注重情感表达与文化背景的讲解

表现当地人民生活情感、文化信念的载体,既是音乐形式,又是南沙歌谣的传唱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歌谣文化背景的讲解和对情感内涵的阐述,这样才能帮助同学们对歌谣的情感表达有一个较好的认识。

在对南沙地区文化背景及歌谣所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阐述中,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对歌词中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把握歌谣情感的能力。如:教师可介绍南沙渔民的生活背景,将自己在大海中的劳动场面讲出来,使学生在歌谣中领悟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在情感上和歌谣产生共鸣在歌中情感得到更好的。

(三)灵活运用合唱训练方法

南沙歌谣具有较丰富的曲风和韵律的变化,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合唱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在合唱中掌握技巧,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可以通过分声部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各自声部的旋律和节奏,然后通过合声训练来增强各个声部之间的协调性训练,再通过合唱训练来增强各个声部之间的协调性。

教师可以借助于节奏感训练、分段训练等方法,针对部分旋律复杂的歌谣,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合唱的技巧。如:对于节奏较快的渔歌,老师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感,可以通过节奏的分解和歌词的训练来实现;对于旋律起伏较大的歌谣,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分段的练习来促进学生唱腔水平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参与编创和表演

在教学中教师对歌谣的编曲、表演活动,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教师可针对南沙歌谣旋律或鼓励学生创作与南沙文化有关的歌词,组织学生进行和声的编排,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的目的。

此外,老师们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合唱比赛的组织或表演活动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实际的表演当中展现南沙歌谣特有的魅力。

结语

把南沙歌谣融入到中学合唱教学当中来,在丰富合唱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认同感、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加强。通过选择合适的歌谣曲目、注重情感表达与文化讲解,灵活运用合唱训练方法,南沙歌谣的艺术魅力可以在合唱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萧卓光主编. 广州民间歌谣[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06.

[2]谢棣英编著. 广州咸水歌[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