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贸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崔云华

370305198111026210

一、引言

工贸企业涵盖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多个领域,其生产过程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安全风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数据显示,未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工贸企业,事故发生率是体系完善企业的 3-5 倍,单次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平均超千万元。传统风险评价多依赖专家经验,存在评价指标模糊(如 “较危险”“一般风险” 等定性描述)、覆盖范围有限(仅关注设备安全,忽视管理漏洞)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工贸企业的风险防控需求。构建系统化、定量化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可使风险识别覆盖率提升至 95% 以上,重大风险管控率达 100% ,对遏制重特大事故、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方针的关键举措。

二、工贸企业安全风险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基础评价普及: 80% 以上的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已开展风险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等传统方法,完成率达 90% 。

信息化初现: 30% 的企业引入风险评价软件,实现评价数据电子化存储,但数据分析与动态更新功能薄弱,数据利用率不足 40% 。

行业差异明显:高危工贸行业(如冶金、涉爆粉尘)评价频次较高(年均2-4 次),轻工、纺织等行业评价流于形式,风险等级判定准确率不足 60% 。

2.2 主要挑战

指标体系不统一:不同企业评价指标差异率超 50% (如机械伤害的评价维度从 3 项到 8 项不等),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行业级风险管控难以统筹。

定量化程度低: 70% 的评价仍以定性描述为主,风险等级划分依赖主观判断,同一风险的评价结果偏差可能达 2 个等级以上。

动态性不足:评价周期普遍为 1 年,难以适应工艺变更、设备老化等动态风险变化,约 40% 的新增风险未被及时纳入评价范围。

与管控脱节:评价结果转化率不足 50% ,识别出的高风险点中, 30% 未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形成 “评价与管控两张皮” 现象。

三、工贸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全要素覆盖:评价范围涵盖 “人、机、料、法、环” 全要素,包括从业人员资质、设备完好率、物料危险性、操作规程合规性、作业环境达标率等 20+ 核心指标,确保无评价盲区。

全流程贯穿:覆盖生产准备、作业实施、停机检修等全流程,重点关注开停机、工艺切换等风险高发环节(占事故总数的 60% 以上)。

3.2 科学性原则

指标量化:将传统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参数(如 “设备隐患” 量化为 “故障频率次 / 月”“维修间隔天”),关键指标数据采集精度达 90% 以上。

权重合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打分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高危因素(如涉氨制冷的泄漏风险)权重不低于 20% ,避免重要风险被低估。

四、工贸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核心框架

4.1 评价指标体系

基础层指标:包含设备本质安全(如防护装置完好率 ⩾98% )、人员行为安全(如违章操作率 ⩽1% )、环境达标(如粉尘浓度 ⩽2mg/m3 )等 12 项核心指标,数据采集覆盖率 100% 。

衍生层指标:通过基础指标计算得出,如 “风险暴露度 Σ=Σ 危险因素强度 × 人员暴露时间”“管理有效度 Σ=Σ 培训考核通过率 × 隐患整改率” 等,实现风险的综合量化。

否决项指标:设置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的情形(如特种设备未年检、重大危险源未备案),确保底线安全。

4.2 评价方法体系

定性与定量结合:基础风险采用 LEC 法初步分级(L、E、C 值分别量化为1-5 分),重大风险叠加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计算风险优先数(RPN),精确至个位数。

动态评价模型: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历史事故数据(样本量 ⩾1000 条)训练风险预测模型,新风险识别准确率 ⩾85% ,较传统方法提升 30% 。

五、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5.1 体系搭建

组建专项团队:由安全管理、工艺技术、设备维护等专业人员(占比分别为 40% 、 30% 、 30% )组成,开展指标筛选与权重设定,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评价手册(内容更新周期 ⩽1 年)。

信息化支撑:开发风险评价系统,集成数据采集(支持物联网设备对接)、自动计算、风险可视化(热力图展示)功能,评价效率提升 50% ,结果生成时间 ⩽24 小时。

5.2 运行与优化

全员参与:将评价指标分解至班组(覆盖率 100% ),从业人员参与本岗位风险识别,识别结果纳入评价体系(权重占 10% ),提升风险感知能力。

动态更新:每季度开展体系适宜性评估,根据事故案例、法规变化调整指

标(如新增 “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 指标),调整幅度控制在 10%-15%I 年。

效果验证:通过事故率(下降 ⩾40% )、隐患整改率(提升 ⩾30% )等指标验证体系有效性,连续 2 个评价周期不达标需启动体系重构。

5.3 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办法》,明确评价频次、责任分工、结果应用等要求,考核权重不低于安全生产考核总分的 30% 。

资源投入:每年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 0.5% 用于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化升级、人员培训(年均 ⩾40 学时 / 人)、检测设备更新等。

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核与外部评审结合的监督模式,内部审核每半年 1次,外部评审每年 1 次,问题整改闭环率 100% 。

六、结论

工贸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全要素指标覆盖、定量化评价方法与动态管控机制,可实现风险识别覆盖率 ⩾95% 、重大风险管控率 100% ,事故发生率降低 40% 以上,有效解决传统评价模式的主观性与滞后性问题。当前存在的指标不统一、与管控脱节等问题,可通过行业标准制定与流程优化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体系将实现 “实时监测 - 自动评价 - 智能预警” 的闭环管理,成为工贸企业安全生产的 “智慧防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春友 . 工贸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控制 [J]. 中国公共安全 ,2025(2):76-78. DOI:10.3969/j.issn.1672-2396(x).2025.02.026.

[2] 胡家平 . 工贸企业安全技术集成与应急能力建设策略 [J]. 中国公共安全 ,2024(1):100-102. DOI:10.3969/j.issn.1672-2396(x).2024.01.033.

[3] 石永国 , 牟杰 , 朱建淼 , 等 . 涉燃爆粉尘企业安全数字化管控及风险动态 分 级 研 究 [J]. 工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2023,49(z2):36-41. DOI:10.3969/j.issn.1001-425X.2023.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