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研究
潘丽
新疆乌鲁木齐第71小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其有效整合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研究聚焦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策略。通过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不同知识领域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对整合后的教学成效进行评估,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助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引言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起着奠基作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黑板板书为主,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契机,它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抽象数学知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在信息时代,数据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四年级作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交互性和高效性,为该课程教学带来全新机遇,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信息技术通过动画、视频、音效等多种形式,将枯燥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视觉、听觉盛宴。例如,在学习 “图形的运动” 时,利用动画展示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让学生直观看到图形变换过程,比单纯文字讲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如分数、小数概念,对于小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室等,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以讲解分数为例,通过动画将一个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用不同颜色标注,清晰呈现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轻松突破认知难点。
(三)增强互动性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便利。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互动白板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解题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课后学生通过在线作业提交、讨论区交流,延续学习热情,教师也能精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各环节的整合策略
(一)课程导入环节
精彩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快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如在教授 “认识人民币” 时,播放超市购物的视频片段,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人们付款找零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用途的思考,自然引出教学主题。或者通过播放数学故事动画,像 “曹冲称象” 引出等量代换知识,既有趣又蕴含数学智慧,激发学生探究欲。
(二)知识讲解环节
2.1多媒体演示
对于数学定理、公式推导,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优势尽显。如在讲解 “圆的面积公式” 推导时,通过动画将圆逐步分割、拼接成近似长方形,随着分割份数增多,长方形与圆的关系愈发直观,让学生理解圆面积与半径、圆周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记住公式推导过程,而非死记硬背公式。
5.2虚拟实验
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受场地、器材限制难以开展,虚拟实验可解决此问题。在学习 “可能性” 知识时,利用虚拟抽奖软件,设置不同奖项及概率,学生多次模拟抽奖,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与可能性大小,增强实践体验,深化知识理解。
(三)练习巩固环节
3.1在线练习平台
教师借助专业在线教育平台布置作业,题目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还可设置限时答题、自动批改功能。学生完成练习后能即时知晓对错,平台针对错题提供详细解析与同类题推荐,帮助学生针对性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3.2游戏化练习
将练习融入游戏,寓教于乐。如设计 “数学大冒险” 闯关游戏,涵盖各单元知识点,学生只有答对题目才能进入下一关,通关后给予虚拟奖励,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减轻练习的枯燥感。
(四)拓展延伸环节
4.1数学微课
教师制作或推荐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微课,供学有余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如讲解 “数学文化史” 的微课,介绍古代数学家故事、数学符号演变等,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感受数学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学科情怀。
4.2数学 APP 应用
推荐如 “数独游戏”“几何画板” 等 APP,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数学奥秘,锻炼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以 “几何画板” 为例,学生自主绘制图形、探究图形性质,将课堂知识延伸至课外,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四、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过度依赖
信息技术虽好,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不能一味追求课件华丽、功能多样,而忽视了板书的示范、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情感温度。如在讲解复杂数学题解题步骤时,板书能按逻辑逐步呈现思路,让学生跟上节奏,此时结合适当多媒体辅助即可,需把握好二者平衡。
(二)关注技术适用性
并非所有信息技术都适用于每节数学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工具。如低学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操作复杂软件有困难,更适合简单动画、儿歌类资源辅助;高学段学生学习抽象知识时,对虚拟实验、专业数学软件需求更大,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
(三)保障信息质量
网络信息繁杂,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避免因错误信息误导学生。同时,关注资源版权问题,合法使用素材,为学生树立正确榜样。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互动等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与技术,灵活运用策略,合理规避问题,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助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升,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迈向现代化、信息化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J]. 电化教育研究,2013 (7): 5-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