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民族精神: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叙事研究

作者

杨娜 田曜诚

百色学院 广西百色市 533000

2023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赋能的广西农民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KY0758

摘要:本文探讨了三江侗族农民画作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如何在传递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分析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研究揭示了三江侗族农民画在色彩运用、线条与构图、象征与隐喻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三江侗族农民画通过丰富的文化符号,传递了爱国主义、团结协作、文化自信、奋斗创新和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是反映侗族文化及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增强民族认同感、推动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精神;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叙事

一、三江侗族农民画概况

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农民画运动的影响下,基于“三江侗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广西地域特色。进入新时代后,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创作群体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民身份,而是广泛吸纳了教师、工人、专业画家、学生及艺术工作者等多领域人才,这一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画创作队伍的蓬勃发展,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三江侗族农民画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不再以农民身份作为创作群体的唯一界定标准,而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标志,专注于描绘反映三江侗族的侗族文化、生活文化、生态文化,此类作品被统称为“三江侗族农民画”。

三江侗族农民画创作的内容和题材紧紧围绕三江的侗族文化、生活文化、生态文化、其画面通常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充满了生动的乡村气息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三江侗族农民画鲜明的艺术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色彩鲜艳: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色彩运用十分大胆且富有表现力。通过鲜艳的红、绿、黄、蓝等对比强烈的颜色,象征着吉祥、丰收和幸福,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与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图形简洁生动: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图形多以简洁的几何形态、夸张的动物形象及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构成,呈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能快速传递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三是浓郁的民族特色:画作中常常融入侗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侗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农业生产等,画面传递着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是社会功能:三江侗族农民画不仅仅是艺术叙事的一种形式,它还承担着传递和弘扬侗族民族精神和传承侗族文化的功能。因此三江侗族农民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民族精神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二、新时代民族精神内涵

新时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时代变革和国家复兴的历史使命,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认同。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N].人民日报,2024-09-28( 1) .]。新时代民族精神不仅涵盖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体现了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以及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展现的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构成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协作精神,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得以繁荣的重要基石。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是文化自信,即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自豪感。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则倡导“创新、创业、奋斗”。同时,新时代民族精神也着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因此,新时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振兴的文化基石。三江侗族农民画作为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之一,通过其生动的图像和丰富的文化符号,传递着爱国主义、团结协作、文化自信、奋斗创新以及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展现了侗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形式中民族精神的表现

三江侗族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民族精神紧密契合。通过色彩运用、线条与构图、象征与隐喻等手法,增强了作品民族精神的表现力和叙事力。

(一)色彩运用

色彩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传达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作品采用明亮的红、黄、蓝等颜色,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象征着民族的活力与热情;通过对比色的运用,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表达情感的强烈和精神的昂扬;同时,特定色彩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幸福,绿色象征自然与生机,蓝色寓意和平与宁静。如荣雪莲的作品《笙歌阵阵迎客来》,便采用了蓝色为主色调,生动描绘了鼓楼前唱迎客歌的生动场景。该作品画面巧妙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微妙的蓝色运用,展现出由近及远的视觉空间层次,细腻呈现出侗族人民在傍晚时分欢歌以及举行侗族酒礼“高山流水”的盛况,充分体现了侗族民族的庆祝精神。因此,色彩运用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通过多样的色彩选择和搭配,深刻传达了热情、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表达力和视觉效果。

(二)线条与构图

三江侗族农民画通常线条简洁流畅,构图讲究平衡与和谐,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景物,突出主要元素;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通过对称或均衡的布局,传达和谐与稳定的感觉;另外,在构图中结合动感与静态元素,表现出生活的活力与宁静的和谐统一。如陈美美《脱贫致富喜洋洋》中,她描绘侗族庆祝脱贫致富,演奏吹芦笙的场景。作者通过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吹芦笙的动作,采用中心式构图,营造出欢快节奏感和和谐感,再现了侗族吹芦笙的生动与优雅。因此,线条与构图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通过简洁流畅的艺术表现和讲究平衡的布局,体现了侗族追求和谐美和整体感的审美观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表达力。

(三)象征与隐喻

三江侗族农民画中常使用象征性元素和隐喻手法,通过具象化的图像载体,表达抽象的理念和情感,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罗耘的《丰收的金扁担》、李宜芳的《致富路》、梁善芝的《侗家绣娘的春天》、吴凤凡的《禾花鲤鱼节》等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五彩斑斓的扁担象征繁荣,梯田象征祖国大好河山,侗锦象征美好生活,禾花鱼象征丰收,通过象征性元素和隐喻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寓意性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另外,三江侗族农民画还有作品带有故事性或戏剧性,如通过画面叙述寓意深远的故事,传递道德和精神价值。因此,象征与隐喻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通过多样的象征手法和隐喻表达,深刻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彰显了侗族民族精神的深厚内涵。

四、三江侗族农民画主题与内容的民族精神叙事

三江侗族农民画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与内容深刻反映了民族精神,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内涵。三江侗族农民画产生源于侗族同胞的精神需要,精准地再现了侗族历史悠久的生产生活情景,还通过描绘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抒发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内涵[覃太培.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分析[J].民族艺林,2021,(02):122-130.]。对三江侗族农民画的主题与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民画在传承和塑造民族精神方面发挥多重功能。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强调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独立自由贡献力量。爱国主义是三江侗族农民画中常见的主题,主要通过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描绘、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赞美来表现。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川河流、广袤的田野和繁荣的城镇,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通过纪念抗战胜利、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同时,反映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和自信心。如杨祥三的《侗乡喜事多》、欧盛东的《我的侗乡》、吴荣瑾涵和杨博鑫的《侗乡风光美如画》,描绘三江侗族村庄与周围自然环境,通过侗寨、鼓楼、风雨桥、植被等元素,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关怀,传递出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因此,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通过对家乡、土地、人民的歌颂表现出来,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认同。

(二)团结协作精神

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为保持民族团结与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团结协作是侗族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些画作通过描绘群体活动的场景,诸如集体劳动、节日庆典等,深刻反映了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传递出浓厚的社会情感、社会和谐与团结协作的核心理念。如陈美美的《甜蜜事业》、杨祥三的《家园五月》以及彭永培的《新农村建设之上梁大吉》,通过展示村民共同耕作、修建房屋等集体劳动的场景,生动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质。又如,潘桂珍的《欢喜侗乡》,描绘了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彰显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吴春兵的《芦笙踩堂·喜团结》则通过描绘侗族村民在节庆中共同参与的舞蹈和歌唱活动,进一步展现了侗族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同时,这些作品还通过表现村民互帮互助的情景,突出强调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因此,团结协作的主题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通过多种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形式,深刻传达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内涵。

(三)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侗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价值,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传统的深厚积淀和对自我文化的坚守。从画面内容到表现技法,三江侗族农民画无一不体现出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江侗族农民画正是在这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得以传承与创新,通过描绘具有侗族民族象征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生活场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自信传承。如吴健纯的《民俗风情月月演》、吴凡宇《侗族百家宴》、杨功村的《芦笙踩堂舞》、杨庆宜《新娘进门》等。这些作品通过浓烈的色彩与简洁的线条,展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对祖先以及对生命的崇敬与感恩。这种文化自信让三江侗族农民画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与此同时,三江侗族农民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侗族农民画从民族民间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因此,三江侗族农民画以其独特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展现了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现代社会中,它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和创新的桥梁。

(四)奋斗与创新精神

奋斗与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侗族农民画生动地表达了侗族人民的奋斗与创新精神。三江侗族农民画多描绘的是侗族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艰苦与坚韧。画面中常见的是耕种生活、乡村建设、新兴产业等劳作场景,如罗耘的《生态养殖促小康》韦克莉的《建设5G助力乡村振兴》、吴怡悦《侗乡直播带货》、李爱梅的《小米粉创大产业》等。无论是田间的辛勤劳作,还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场景,都展示了侗族人民克服困难、奋斗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而是对长期历史中抵抗自然与命运的象征。与此同时,侗族农民画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们大胆运用色彩和线条,夸张而不失和谐,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侗族农民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了侗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播。其中《小米粉创大产业》以螺蛳粉产业化过程为表现对象,从竹笋的种植、采摘、腌制到生产的全过程有机组成画面,极富时代和地方特色。

总之,三江侗族农民画通过表现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展现了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彰显了他们在新时代中勇于创新、敢于表达的文化特质。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画作中,更深深地影响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生态文明与和谐精神

三江侗族农民画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还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精神。在侗族古歌生动展现了生态文明与和谐精神的自然观。如《人类的起源》唱道:“起初天地混沌,世上还没有人,遍地是树蔸。树蔸生白菌,白菌生蘑菇,蘑菇化成河水,河水里生虾子。虾子生额荣,额荣生七节,七节生松恩。”[ 朱慧珍,张泽忠 . 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8.]可以看出,侗族认为人类祖先“松恩”是由“树蔸”“蘑菇”“虾子”“七节”等自然生物演化而来,人诞生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员。此外,还认为自然“先造山林,再造人群;先造田地,再造男女;草木共山生,万物从地起。”[ 朱慧珍,张泽忠 . 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1.]生态文明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山水、动植物和人物形象交织,体现了和谐的生态环境。作品通过描绘自然场景如山川、河流、森林、田园等,展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画作传递了侗族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反映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智慧。

和谐精神是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核心,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同物种间的和谐关系。画作常描绘家庭团聚和人与自然的亲密状态,反映了侗族对和谐社会、自然和家庭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侗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节庆、歌舞、传统习俗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交织。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侗族的日常生活,还传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总之,三江侗族农民画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生态文明和和谐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些画作,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侗族的艺术魅力,更能感受到一种深远的生态智慧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结 论

通过对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叙事研究,可以看出,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体现,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载体。三江侗族农民画通过独特的色彩、线条与构图、象征与隐喻等艺术手法,不仅呈现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追求,还传递了爱国主义、团结协作、文化自信、奋斗创新和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这些作品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推动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表达和强大的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N].人民日报,2024-09-28( 1) .

2.覃太培.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分析[J].民族艺林,2021,(02):122-130.

3.朱慧珍,张泽忠.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8.

4.朱慧珍,张泽忠.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