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居与产业融合建筑形态演变及重构考察研究
杨荀荀 朴顺梅
1.延边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学生;2.延边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教师
摘要:当前,延边地区近郊乡村在城区面向旅游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面临着建筑形态演变和村落规划需要融合产业升级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延吉市平安村作为案例,运用实地调研结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朝鲜族民居和总体规划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农业、重工业、旅游等产业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研究发现,延吉地区近郊民居正逐步向现代结构转变。本文分析了这些演变背后的社经因素及文化价值,归纳了产业融合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保护性重构与创新性设计相结合的策略,解释了在融合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如何规划、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乡村。为近地区乡村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乡村规划;产业融合;民居演变;可持续发展
朝鲜族传统民居是中国朝鲜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延边地区朝鲜族乡村民居也在不断演变,呈现出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特征。[1]本文以延吉市郊平安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该村民居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产业发展对民居形态变迁的驱动作用并提出了规划策略。
平安村地处延吉市依兰镇南部,延吉市北部,距市中心约7.9公里。平安村现辖8个自然屯,耕地181.4公顷。产业以传统以农业为主,村民中朝鲜族占比约42%,汉族占比约58%;距离适中,面临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和人口老龄化,民族占比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作为延边地区代表性村庄研究。
通过对村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走访调查和对村民的访谈,了解到产业发展是推动平安村民居形态变迁的重要动因。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乡村老旧建筑的升级再利用。民居开始进行扩建和升级改造,生活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促进了青壮年回村,进一步激活了平安村的经济发展,新型产业与民居形态之间形成了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总之,延边地区近郊乡村民居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呈现出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通过研究平安村的案例,希望为朝鲜族乡村民居的保护性开发、民族地区乡村规划的积极发展和活化利用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建筑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促进有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章 平安村建筑现状分析
1.1居住建筑
平安村是延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不同类型建筑进行整合,分为以下情况说明。
平安村的基础设施分布现状可见下图:
1.1.1居住建筑
平安村的居住建筑可分为朝鲜族传统住宅和汉族传统住宅。住宅总体分布在沿局子街东西两侧,沿街较为密集,往东西方向深入农田的民居密度减小。
其中汉族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使用木材和砖块为主要建筑材料。居民房屋形式简单,以平房为主,门窗多为木质和玻璃混合,有较小的院落,也有较少的家禽养殖,扩建多为彩钢板。村庄户型为典型农家院落。
大部分朝鲜族民居建筑使用瓦片,红砖,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构架承重,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屋里用木板隔成单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炕底有火道。
新建筑中具有朝鲜族传统特色的房屋在平安村的占比较少,推测原因为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显著,更倾向于购置新房产而不是维修整合旧屋。不过其中有几座具有浓厚朝鲜族特色的新建筑,依然是单层房屋,非对称的立面,置换木质双开大门,采用彩钢板做祖歇顶造型屋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良。
1.1.2公共建筑
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是平安村委员会,位于平安村的中心地段,靠近居民的住宅区域。村委会的建筑具有朝鲜族传统特色。村卫生所和派出所都临近委员会,位于全村的中段。
公共建筑分布在局子街沿街两侧,由南到北依次排开。有一个幼儿园和多个近几年建起的体育场。
1.1.3功能建筑
功能建筑主要有蔬菜大棚、厂房和商业建筑。
蔬菜大棚在平安村占地很大,约占耕地的35%,种植花卉蔬果。大部分大棚为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总体分布在平安村西侧耕地集中区。
厂房较多以钢结构为主,使用钢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厂房和民居交错重叠,发展第二产业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部分厂房和汽修店最靠近局子街,更多的建材厂房穿插在民居中。
商业建筑较少。
1.2现状分析总结
平安村建筑形态和分布反映了村落急需转型升级的诉求。我们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稳扎稳打地合理规划。如在空间上更加规整,在功能上更加多样化等。规划能有效指引产业融合和乡村民居建筑形态重塑方向,是新时代乡村规划的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以平安村为例的延边近郊村落呈现出从传统型向过渡型、现代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建筑形态与地方产业的融合互动,体现了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反映了民居建筑对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回应。这一案例研究,对于理解当代乡村聚落的发展趋势、探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二章 产业融合对村落建筑的影响
2.1建筑与地方产业融合现状
延边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当地朝鲜族建筑独特的建筑形态。[2]当前,延边地区以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为主导产业,各具特色。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朝鲜族乡村民居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以及建筑风貌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朝鲜族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民居也正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居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其中对聚集场所的调查,结合产业和周边居民调查能得出如何规划用地使之成为带动周边地区跳动的心脏,营造可持续场所。
本章从主要聚集场所入手,调查并总结了平安村的公共事业和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融合对村落建筑的影响。
2.1.1运动休闲场所
本村在近十年新建足球训练场、排球场、体育馆以及类似功能建筑较多,均沿主干道分布,当地和体育休闲产业磨合良好,人流量较少,经调查之后发现由于来往车辆较多,沿街绿化不重视,主干道两侧扬尘多,空气环境差,不利于运动,卫生状况影响游客流量,对于休闲服务和旅游业需改进。
2.1.2旅店
本调查在旅游旺季进行,延吉每日客流量达3.6w的巅峰时期,平安村仅有的一家旅店每日客流量仍然极少。分析原因为村落旅游开发程度低,旅店缺少顾客来源;旅店位于局子街道旁,街道绿化少,扬尘大。
2.1.3厂房
本村的建材供应种类繁多,基本为小体量的针对性建材,分布零散,为简易的彩钢板厂房,缺乏凝聚力和市场性。暂无统一的销售渠道和联系方式,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在主干道西侧,设置有一输变电国家电网工程点,是于23年建完的66kv输变电工程。此工程厂房美观实用,采用花纹彩钢板装饰为传统朝鲜族建筑样式,融入当地特色,经济美观,可作为当地厂房的模范学习。
2.1.4花卉种植基地
花卉种植园区位于主干道西侧,有大棚。展示区和交易区相互渗透,增加了本村的大棚占地,形态仍是经济型基地的长型平房。是平安村最主要的游客游玩地。
2.2产业发展对建筑的驱动作用
总的来看,产业发展对当地民居建筑形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延边朝鲜族乡村民居的发展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特点[3]。实现传统民居与当代产业的协调统一,是实现近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延边地区近郊乡村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许多传统的朝鲜族民居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对民居的接待能力和舒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生产加工空间和仓储空间。所以许多朝鲜族农户开始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改造有对原有民居局部改造或完全推倒重建,使民居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比如,传统的平房改造成二层或多层的小楼,原有的小青瓦屋顶被改成了现代化的彩钢瓦屋顶;为扩大生产加工空间,新建了现代化厂房车间;为增加仓储空间,一些还新建了仓库。改造使得村落整体布局和外观形态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除此之外,产业发展带动了民居功能的演变。民居除居住功能外,兼具了接待、生产加工、仓储等功能。总之,在产业发展的驱动下,朝鲜族乡村民居的功能日益多样化。
综上所述,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延边地区近郊乡村民居形态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民居从单一的居住功能向多功能综合体转变。[4]如何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延边地区近郊乡村民居的传统特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延吉平安村案例研究
3.1平安村规划要点
平安村位于主要局子街道路近城郊区,依主干道两侧建设,依河种植耕地。位于高速道路岔路,山地坡度不大,有利经济发展和建设。
对应前文提出的各项不足之处,平安村还应该做到:注重环境美化、适当保留传统朝鲜族建筑风貌、规范个体厂房、积极以”种植”为特点打造旅游业亮点、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平安村庄发展基础良好,当前主要面临发展提升与产业转型。平安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等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发展需求紧迫。大部分村民都希望通过耕地流转和工业产业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并提升生活水平。[5]村庄发展优势与制约并存,需依托自身发展条件遗选产业类型,彰显村庄特色[6]。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模式值得延续,并提升相应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3.2平安村民居与产业融合重构策略
应该抓住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广大农业人应该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持续发力开发环境友好、低碳高效的农业投入品。
平安村在应对问题的同时积极发展,拥抱产业升级和转型,坚实走好每一步,都应该注重规划,具体而言应该:(1)推动建材总体化,在主干道东侧住宅、耕地相对更少的地段整合场地和各厂房,以市场效应为中心,以直供为源头发展。(2)向村民宣传和推荐绿色节能的农用设备,在南向向阳少遮挡处增设太阳能发电设备,预留发电设备用地。(3)在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7]在沿河耕地区为新灌溉技术预留管道。(4)在沿街设置座椅,遮阴伞等休息驿站。(5)体育场地供过于求,改为便民服务站,打造老年宜居的城郊村。在南侧沿街整合体育功能,节约用地。(6)注重道路绿化,增设洒水车,抑制扬尘,保护村庄和谐的人居环境。(7)道路多设出入口和停车位,提前留出空间停放车辆,简化流线。(8)花卉产业合作当地中小学,以种植观察的科普为中心推广。(9)规范道路和工厂住宿,打造规范工人活动区。(10)村庄东南角以汽车城为导向发展,因汽修竞争激烈,可选择靠近市区的南边扩建,迎合市区车流。
总体而言,平安村应该坚持走好生态化,增殖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以此为规划整合村庄建筑布局结构。
结论
通过对延边地区近郊乡村民居发展历程和建筑特征的分析,结合对延吉平安村民居与产业融合的案例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延边地区近郊乡村建筑经历了由传统布局逐渐向多样化的复合布局演变的过程;屋面材料的选择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民居分布由农业便利型住房,逐渐转为生活便利型住房。这一演变既反映了朝鲜族民居功能分区的变迁,也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影响。
朝鲜族民居建筑形态与当地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传统民居的生产功能逐渐弱化,而商业、接待等功能日益凸显。这一转变驱动了民居空间布局的调整。
平安村的实践表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并非简单的保护对象,而应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更新,实现民居形态与产业类型、经济功能的协同优化。
总之,近郊乡村民居建筑形态的演变是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与产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民居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应立足地方特色,突出民族风貌,围绕产业融合,在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外观风貌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优化重构。只有实现民居形态分布与产业类型的协调统一,才能为乡村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和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金日学,侯迎曦,洪瑶,等.延边地区民居建筑形态及空间行为演变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
[2]王春荣.跨国人口流动视域下边境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
[3]郑林.浅谈延边朝鲜族农村的文化消费——以图们市YJ村为例[J].文化学刊,2019.
[4]程晓羽.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南村为例[J].科教文汇,2019
[5]程晓羽.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南村为例[J].科教文汇,2019
[6]吕勤智;魏红鹏.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浙江省东许村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初探.《2016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2016-10-27
[7]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2-07-20
*通讯作者:(pshm@ybu.edu.cn)
本论文由延边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建筑空间认知特性研究》(校2021042)支持。